西貝試水外賣店,賈國龍這次能否實現數萬員工的“小老板夢”?
安神、八球 · 2017-12-05 08:31:00 來源:紅餐網 3283
“西貝訂單太多,只是想開外賣店來分擔分擔”;
“這是快餐業務叫停后,西貝希望借助外賣專門店破冰重生”;
“這預示外賣的下一步進化,進軍新零售”……
這兩天,頭條君在朋友圈看到不少關于西貝首家外賣專門店開張的消息。
業界對西貝試水外賣專門店的舉動,卻有著不同的聲音。
兩次試水小店,這次押注外賣??
11月26日,西貝在工體東路,麥香村的舊址上,重新開張了旗下首家外賣專門店。
“專門做外賣”、“SKU減至36個”、“增加現烤牛肉干零售業務”……
耳聞不如眼見,開業后第三天,頭條君專門來到了這家幾經波折的店鋪,再次感受到了西貝在外賣發力的決心:窗明幾凈的店內環境,溫暖的自加熱包裝,香味四溢的牛肉干和精神抖擻的員工。
外賣專門店!賈老板究竟意在何處呢?
不急,我們先來看看作為傳統餐飲品牌的代表,西貝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
1.反復修正品牌戰略定位。 ?
4年換了4次招牌,最后回歸“西貝莜面村”,不光更名,還有裝修、門頭、菜單等執行層面,西貝累計花了1個多億。
你這么折騰為了啥啊,還花了那么多錢?不能被市場牽著走,既然要做,就用未來的眼光去角逐。
彼時,你看到的是無用功,此時,西貝在這4年內,營業額從5億突飛猛進到21億。
2.從大到小,有零有整。 ? ?
全聚德、花家怡園和部分正在轉型的傳統餐飲品牌,手上多數是1000-2000平米的大店,西貝也不例外。
經過品牌打造后,西貝的門店設計變了,比如財富中心店,面積不過300多m2,月營業額近300萬,與原來2000多平米的店,旗鼓相當。
馬云的無人超市蹦出來后,伙伴調侃,“不與時俱進,你連售貨員都沒得做。”
放在品牌發展亦一樣,怕犯錯就什么都不做,依然要被時代淘汰,相信這也是很多品牌老化乃至消亡的原因。
3.不斷嘗試快餐項目,進軍外賣。 ?
2015年,作為正餐傳統品牌的西貝,籌劃進入快餐行業。
2016年9月,首個快餐項目,“燕麥面”正式開張,3個多月后被叫停。
2017年7月18日,第二個快餐項目“麥香村”接棒起跑;10月14日,賈國龍宣告暫停。
2017年11月26日,在“麥香村舊址”,誕生了西貝的首個“外賣專門店”。
前后兩個快餐項目在不到一年多的時間里先后折戟,而門店的外賣業務卻好到飛起。
據公開報道稱,自去年6月到今年6月份,西貝在餓了么的外賣營業額翻了15倍,原來一個月100萬營收,到目前一個月1500萬以上,今年整體外賣營業額已經突破4億。
就在11月底,雙井店外賣的當月營業流水突破了150萬。被西貝認為,是現有門店模式,即“堂食+外賣 ”下的瓶頸成績。
單量飆增至此,為了突破瓶頸,開拓渠道,擴大市場份額,頭條君認為,外賣專門店的誕生,并不值得大驚小怪。
關鍵是,西貝的此次押注是否順利呢?
這次試水,西貝外賣店的改變在哪里???
這次試水外賣,西貝外賣專門店的改變在哪里呢?
截止發稿,記者查看西貝在美團外賣的店鋪,發現月銷剛突破300單,而且活動力度保持在滿30減20,滿50減25,經過親身的體驗,發現西貝外賣專門店優化了很多,但是依舊有很多東西,需要優化。
1.產品改進,但仍需調整 ?
雖然產品從80多款降到了30款,其實午晚餐等單人場景的產品依舊偏少,可選擇的主食菜品只有2-3款,如果不及時更新菜品,用戶下單轉化率偏低,復購率也會很低。
但是相對于記者多次嘗試的麥香村菜品,此次西貝外賣專門店的產品有了很大改變,而且口感很不錯。翻看西貝外賣線上店鋪的評價,發現顧客的好評度很高。
2.成本過高,需要優化 ?
成本是否有優勢,決定了外賣店鋪在接下里的競爭中能否脫穎而出?
外賣本身走低毛利的效率路線,而西貝外賣專門店本身單店成本過高,比如龐大的房租成本(根據周邊房租估算,月租應該在2.5萬以上)、人員成本(目前是9人,按照人均4000元,工資費用3.6萬),西貝單均按照40元,純利按照30%的比例計算,每月需要5083單,每天至少要169單,才能剛剛實現盈虧平衡。
3.營銷活動太大,需要匹配產品價格體系
西貝外賣店的營銷活動基本在半價,但是菜品價格體系卻與線下一致,最終的結果看著賣的挺多,結果計算過后可能不掙錢。
記者點了一份西貝莜面村(工體店)的外賣,發現原價29元的莜面魚魚蘑菇湯加上包裝餐盒費用2元,經過滿30減20的活動,記者支付17元(去掉餐盒費,只支付11元),扣除包裝成本、扣點成本,應該所剩無幾或者是虧損狀態(除非平臺有大額補貼)。
如果單獨點一份套餐31元,發現實際支付37元,可壓根吃不飽啊。
4.門店SOP有待優化
西貝團隊在堂食的門店標準化體系很強,但是在外賣店鋪,記者現場下單了一份外賣,發現店員還是一如既往地熱情,但是從出餐到打包、取餐、售后等這外賣門店的SOP,部分工作還是需要很大的改進,否則會導致后續顧客的復購頻次很低。
傳統餐飲巨頭發力外賣,西貝不是第一個??
外賣的興起,對餐飲商家來說,是一件半喜摻憂的事情。
歡喜的是外賣突破了門店營業額的天花板;
憂愁的是,外賣市場競爭慘烈,平臺收取傭金,做得再多,最終獲取的利潤也只是“毛毛雨”,有可能只有3%-5%,甚至形同雞肋。
本來餐廳開拓外賣業務是為了做增量,重構成本結構,提升整體利潤,但由于需要架設不同服務器、多硬件操作、多人員操作和管理,商家不但增加了運營成本,還拉低了整體的盈利效率。
很多越來越力不從心的老板們深刻意識到,外賣的當務之急就是想方設法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外賣已經進入下半場,標準化、規范化、品質化、精細化將成為角逐之地。
1.海底撈很早基于門店成立了Hi撈送,但在2016年10月又開始布局外賣獨立店,整個外賣系統有500多名員工。海底勞將人員獨立編制、運營、產品、配送等業務全部獨立運作,一方面對門店流量的服務延續,另一方面也是順應形勢增加新業務。
2.獲得天圖近億元投資的松哥油燜大蝦,融資的用途之一也是大力開拓外賣專門店,計劃以網格化布局在深圳開出至少50家外賣店。松哥油燜大蝦長期占據線上外賣平臺同類產品銷量冠軍,外賣日訂單突破6000單,占深圳小龍蝦外賣市場份額近50%。
3.樂凱撒之前都在購物中心開堂食店,顧客要去購物中心看電影的時候,發現樂凱撒在電影院門口,這沒有問題,但當顧客在家里的時候,樂凱撒的產品還值堂食的價錢嗎?不值了,顧客要看的是性價比。
現在樂凱撒整個業務重點開始向外賣轉型,希望成為披薩外賣領域的巨頭,為了完成轉型,樂凱撒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基于成本效率重構了整個外賣。
4.星巴克已經在美國一些城市試驗外賣專營店模式。門店取消座位設置,全部都是外送或者外帶。
門店不設現場菜單,只能給通過星巴克APP手機下單的顧客制作咖啡和其他飲品。
當然,飲品作為一個更接近外賣/外帶消費場景的品類,在以前已經發展出許多類似街邊奶茶鋪般的門店形態。
但星巴克作為國際的巨頭,一直以來強調人性化服務,此次專門推出外賣專營店的門店形態,足見改革發力外賣市場的決心。??
押注外賣,能否撐起員工的“小老板夢”??
“我就是一個開飯館的。”這句話,賈國龍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提過,要在全國各地開出10萬+門店,“成就10萬+小老板”。
那么,外賣專門店的又一次嘗試,意味著“10萬+小老板夢”即將再次蘇醒嗎?
關于這點,西貝內部人士表明,“只要(它)活下來了,我們就有把握賺錢,當然就要惠及員工。”
針對西貝的這一舉動,知名外賣品牌二十五塊半創始人朱天成認為 ?,“像西貝這樣深耕餐飲許久的傳統餐飲,有資金鏈、供應鏈的實力,去做外賣專門店,還是很有優勢的。但是如果堂食的產能飽和的話,可以以單量作為上線增量。如果有門店空間足夠大,產能跟得上,還是可以在一塊,即便是在同一個空間,也要區分開堂食和外賣的動線”。
“新業務需要新想法來支持,老員工的想法和效率能不能趕上新用戶的需求。”
“現有的組織結構服務于門店堂食,未必能適應外賣低成本的運營方式。”
其中宅食送創始人穆楊 表示,像西貝這類正餐傳統品牌,與外賣品牌不一樣,它面臨著線上價格和線下價格不統一,如果流量、補貼撤出,就很難以現有外賣的產品體系去競爭,不論是認知層面,還是執行層面,而且,外賣主要針對快餐、簡餐類,與堂食的產品線有沖突,以西貝的實力,目前分離出來還是更好些。
外賣行業權威人士,外賣頭條創始人洪七公認為: ?
1、西貝專門店的誕生是意外的驚喜。 ?
麥香村傾注全部心血給了大力支持卻始終不成材,排行老末的外賣業務卻在爹不疼娘不愛的環境里出息了,然后自然就獲得了一些更多的資源和關注。
99%的偉大的商業創新,都是意外出來的,所以這個方向反而比賈老板自己設計的路子(麥香村等)好一些。
2、這只是商業模式的測試。 ?
西貝外賣專門店,并不是專門去向行業釋放什么信號。
但是大佬的牛逼就在這里:他明明不是要釋放什么信號,但是全行業就都接收到這個信號了。也就是傳說中的:大佬咳嗽全行業感冒。測試效果好一定會全國推廣,效果不好自然曇花一現。但是西貝不管最終能不能干成,都不影響外賣專門店這種業態的發展,因為他能否干成,跟別人能否干成,是兩碼事。
3、西貝干成的概率為50%。 ??
如果成了,成在產品基因;如果敗了,敗在用戶基因。
“用戶需求領導一切”是外賣運營繞不過去的基因墻,勇于突破自身基因,改造自身基因,是西貝成敗的關鍵,祝福西貝,祝福賈老板,祝愿西貝和賈老板能改造成功。
說在最后
10萬+門店可能只有靠外賣專門店一個途徑才能實現。堂食每年的增量跑不贏通脹,外賣未來三年還有近十倍增長,新增的10萬+門店在哪里,這不是一目了然了么?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外賣頭條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hongcw66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