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餐飲”不能生搬硬套?
汪章博 · 2016-06-12 17:38:10 來源:紅餐網 856
不變還是變?
黃太吉、人人湘、雕爺牛腩這些互聯網餐飲企業的崛起讓所有傳統餐飲人眼紅了,同時也感覺到了深深的危機。許多餐飲人根本就沒想過會被一個毫無餐飲經驗的互聯網人給打擊了,在受到打擊后,傳統餐飲人才意識到了互聯網的重要性。
但是把餐飲巨頭的做法照搬過來你也消化不了啊,別人有資本來開展市場,你有嗎?非但沒有,對互聯網還是一知半解。何不拋開生搬硬套的想法,利用自身的優勢來結合互聯網,做到“合適”自身的餐飲+互聯網呢?
按照道理,這些跨界來到餐飲行業的人士,應該失敗才對,為什么反而活得挺滋潤?道理也很簡單,他們看起來跨界了,實際上玩兒的還是他們最擅長的。他們很好的把互聯網的優勢和餐飲鏈接到一起,再通過資本把餐飲變成一個流量的入口,完成資源的轉化。具體怎么經營,怎么做產品,反而交給了更專業的餐飲人。
而有的傳統餐飲人是怎么做的呢?既請不到足夠專業的人,又不斷的干涉專業人士的安排,最后的結果是只得互聯網餐飲之形,不得互聯網餐飲之神。傳統餐飲人的優勢在經營實體店,在于店內的管理,如果從這里出發,你可以很輕松的搞定產品和服務。
如果你已經有小規模的連鎖店,說明你已經掌握了餐飲企業團隊建設和管理的基礎能力;如有更多家連鎖店,說明你已打通所有店面的管理、營銷、核算等各個方面的信息,餐飲經營管理上已經不是問題了。
共享&分享
以前做餐飲的商家,對經營、產品、營銷等經驗都保護的比較嚴,生怕被人學了去。不過互聯網時代就不一樣了,大家更樂意將一部分經驗分享出去,分享的同時,就會結識更多同道中人,大家一起進步,共同經營一塊蛋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餐飲生態圈,里面囊括了互聯網、資本以及餐飲老板。當資源可以互通有無時,這個生態圈的生命力就會比單純任何一方單獨運營都更強大。
現在真正會影響消費者消費趨勢的,還是朋友間的相互推薦。只不過,之前的口口相傳,變成了如今微博、朋友圈的社交推廣。其實,這也就提醒現在餐飲人,只要讓自己的產品具有話題性,就會產生足夠強的口碑效應,進而衍生出消費排隊效應。在進行互聯網口碑營銷時,不會再采用打折“買一贈一”這種活動,而是對精準客戶進行“人群經營”。
互聯網餐飲的定義一直在被很多傳統餐飲人士誤解,常常被理解為利用電商、社群、新媒體等進行宣傳營銷的工具,亦或成為一些“博眼球”的極致單品或客戶體驗的代名詞。才造成生搬硬套的方式。但事實上,這是目前對“互聯網餐飲”的最大誤解。所謂的“互聯網精神”,實際上不外乎四點:開放、平等、協作、分享。也就是說,但凡將這四點價值觀“深刻滲透”進組織架構和經營流程中的餐飲公司都可以被認定是“互聯網餐飲”。
餐飲企業可以適當的選擇互聯網餐飲系統,幫助餐廳更好的應用互聯網,雖然不是必須,卻是黑暗中之路的明燈。
互聯網帶來的巨變
傳統餐飲人士轉型需要認清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最大的特征就是連接、共享,其本質就是把不同目標通過相應的形式連接起來。這種餐飲形式的出現,把餐廳后廚產能低下的弊端暴露出來了,從而形成新的商機——供應鏈的O2O。而餐廳也借助國內最大的移動互聯網用戶群,建立了移動支付。
移動支付的核心,實現連接與重構,顛覆了原有的餐飲形式。試想幾年前,你會想到出門不用帶錢包?你會在吃飯的時候搜索附近美食?你會吃驚一個沒有門店僅靠外賣和配送就能形成新興品牌?所以未來的餐飲業會更加注重標準化、高頻次,相應的客單價也不會高,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也會更加緊密。這對傳統餐飲人來說,是一個變革契機;對餐飲外來者說,這是難得的機遇。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紅餐網立場,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入駐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