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火鍋也不過如此!黔江雞雜大叔進城2017要開店50家
徐松 千千 · 2016-10-31 18:19:02 來源:紅餐網 2088
一見面,莫錦就辟謠對“不過如此”談了三點說明:第一是自己入火鍋行業不久、對火鍋的認識不多,是謙虛的態度,認為“自身不過如此”,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完美的心態;第二是自信的精神,再強大的競爭對手、再困難的經營環境“也不過如此”;第三是自嘲的勇氣,眾口難調、各有所愛,內心理解顧客認為我們“不過如此”。
盡管如此,在我等不明就里的人望文生義即是:“重慶火鍋也不過如此!”調侃中透露出一種勇往直前的沖勁和氣概。
正是抓住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一點,莫錦在重慶渝中區兩路口枇杷山正街這條山路急轉彎處開店,以“最難停車的火鍋店”為訴求點:
“凡是來電訂餐的顧客,我們都說明這里‘坡陡路急不好開車,店門口路窄不好停車’為由建議顧客盡量不要開車來吃飯,‘也沒有停車位,難得找’”。
在兩路口的枇杷山正街入口處,就有一家不大不小、但招牌顯眼的火鍋店,“不過如此火鍋”怎樣才能在競爭對手的眼皮底下爭搶顧客?
從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大門口沿枇杷山正街上行200米,路不遠卻是陡坡。當“不過如此”的店招一出現,還是相當搶眼,走近一看,各種“八卦”撲面而來。
該店180平米,月租金1萬多——租金不高,也不便宜,是以前嘉多利大廈售房部,由于太偏僻,閑置了八九年。
直到莫大叔到來,投了60多萬,這條沉寂的老街,終于點燃它的亮色。莫錦在餐飲業界打滾10多年,堪稱“大叔級”的人物,人卻很年輕,今年30而立。
他14歲就開始進入社會打拼,成長為一名調酒師、咖啡師,也開過咖啡店,倒了;但還是在咖啡領域以提供門店管理、技術培訓和相關設施設備、原物料賺得了第一桶金。
2009年開始,他就在黔江開餐飲店,67平米7張桌子的小店創造日收萬元的業績,如今在當地有3家店,但“有太多局限性,難復制”。
莫錦在黔江做了10年服務業,如今還是黔江2000平米、當地最大雞雜店的聯合創始人和股東之一。一懷舊,莫大叔就數落起重慶主城各種雞雜店和黔江雞雜店的不可比性:
在黔江,你吃到的正宗雞雜是用菜籽油、泡椒和酸蘿卜烹制而成的,吃起來馥郁可口;而你在重慶主城各店吃到的所謂黔江雞雜不過如此:用豆芽加一鍋湯來煮,吃到的不過是干辣和鹽味……
2015年9月底,莫錦來到重慶主城尋找門面,最終確定渝中區,在最難停車的這個地方,豎起“不過如此純種火鍋”的招牌,用一種調侃的形式,進入火鍋行業。
2015年11月,不過如此火鍋選址枇杷山正街209號,進場裝修;
2016年1月10日,不過如此火鍋總店試營業;
2016年6-10月,連續五個月大眾點評網重慶口味最佳火鍋前三名;
2016年8-10月,大眾點評網重慶評價最好火鍋第一名,人氣最高第一名;
2016年10月,突破開業以來日均接待新高,13張臺,全體員工12人,排號196桌,實際接待128桌,顧客419人;
在有近30000家火鍋店的中國火鍋之都重慶取得這樣的成績,可以說來之不易,但是在莫錦和他的團隊看來,這一點成績“不過如此”,不能沾沾自喜,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改進。
對火鍋,莫錦并不陌生。2015年,他就在黔江開起了莫大叔串串香,牛刀小試,效果不錯,需要進到重慶再升一級,“純種火鍋”由此誕生,并很快進入大眾點評人氣第一名、口味第二名。
“重慶火鍋市場很大,只要你用好的食材加上好的制作工藝,做出好的味道,就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對火鍋,莫錦看到的是全球市場。
正所謂“有人氣就有市場”,來自全國各地的合作商紛紛找上門來,但是不急于求成的莫大叔,把有意合作的客商記錄在案,卻按兵不動。最近,接受食都文化采訪時,他才一語驚人:團隊建設基本完成,2017要開店50家。
其實,民間資本早已按奈不住,不過如此多家分店已在籌備中,畢竟2017,說來就來了。
龍鑫金,湖北咸寧人,華中科大畢業,攻建筑設計,收入頗豐,但他還是放棄優越的工作條件,來到不過如此火鍋店拜師學藝,立志學有所成后,自己回鄉創業。
食都文化 徐松 千千 采寫
左起:黃松林、莫錦、龍鑫金
*莫錦,2001年進入服務行業,黔江餐飲商會副會長、黔江雞雜協會執行會長,蘇鍋鍋黔江雞雜聯合創始人、莫大叔串串香創始人、不過如此火鍋創始人。
*黃松林,2006年進入餐飲行業,曾任中國火鍋十強品牌總部營運負責人,不過如此火鍋聯合創始人。2010年開始學習德魯克管理和特勞特定位理論。
本文作者徐松(微信:sdwhxs2),紅餐網專欄作者;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