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最窮的時候,我曾在西湖邊睡覺
趙正玲 · 2019-08-11 21:48:00 來源:紅廚網 3677
《紅廚紅菜》
專訪全國具有高超廚藝的大廚
旨在把那些嚴謹認真的大廚推出去
讓更多的人群看到他們的存在
每個人都有過去,有的風光體面,有的落魄辛酸,在說到自己的酸楚過往經歷時,這位總廚倒沒有閉口不談,反而落落大方。
是的,有什么好遮掩的呢,正是那些不堪的往事,才能讓一個人發奮圖強。
《紅廚紅菜》第172期
王勇
浙江安吉悅榕莊酒店中餐行政總廚
將來有人叫你“師傅”
你才能出人頭地
▼
2000年,15歲的王勇離開家鄉安徽,來到杭州,在親戚的介紹下,進入了當地一家知名的社會餐飲做學徒。
初到杭州,比王勇預知的要更加辛苦,學徒與大師傅的工資相差十分懸殊,學徒的工資只有三四百,和同事合租,交去房租一百五后,基本所剩無幾。
彼時,在廚房里,他從炒菜師傅身上想象著自己未來的樣子——被人叫一聲師傅。“那時候,炒菜師傅的工資有五六千,小弟才三四百。”對于王勇而言,成為他人口中的“師傅”十分令其向往。
于是,他堅定了一個目標:“只有把手藝學好了,把活干好了,將來有人叫你‘師傅’,你才能出人頭地,才能改善生活狀況。”
在90年代,廚師是一份十分吃香的職業,許多餐廳高價聘請廚師。然而,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進入這一行的學徒也相當多,因此,王勇知道,自己要比別人更努力才行。
別人要花一年學會的手藝,他硬是逼自己用半年的時間學會……每天早到晚歸,不斷練習刀工、練習翻鍋……就這樣,歷經700多個日夜的苦熬,到了17歲時,王勇便上灶臺了。
可是好景不長,此時的王勇遇上了餐廳換廚師,由于該餐廳聘用廚師時,聘請的是一整個廚師團隊,換廚師時,將整個團隊都換掉了。因此當時的王勇,也無奈地隨著團隊一起下崗了。
“下崗的時候,我就睡在西湖邊,那時候人在異鄉,舉目無親。”
西湖,成了他早期因失業交不起房租時的“宿舍”。
如今,已是國際五星級酒店中餐行政總廚的王勇,偶爾失意時也會在此獨自回憶,“西湖承載了我這些年來的心酸與發展。”而他,也已經把杭州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我的所有師父、師兄弟幾乎都在這里。”
在杭州發展了十多年,王勇十分熱愛杭州與西湖,他說,他愛這份煙雨江南的氣息。
意境融合菜:
抓住食材特性,呈現“江南風”
▼
江浙地區做江南菜的,非王勇做得最早,也非王勇做得最好。然而,他卻堅持,認認真真做好江南菜,并且只做精致中餐,“我不喜歡中不中、西不西的做法,我會把中餐做到底。”
在做了將近十年的杭幫菜與接觸了多年的粵菜后,王勇認為,融合能得到更好的出品,他想要做的,是屬于自己風格的江南意境融合菜。
使用江浙當地的食材,借鑒粵菜的做法,用江浙的器皿呈現,這便是王勇正在堅持做好的江南意境融合菜。
談到融合,王勇舉例稱,比如粵菜里,做脆皮雞一般要用清遠雞,但在浙江很難及時拿到新鮮的清遠雞,為了結合當地食材,他便選用當地的竹林雞。清遠雞的特點是嫩、鮮、肥,而竹林雞味道雖然鮮美,肉質卻比較緊實。可盡管如此,他用竹林雞做成的脆皮雞,如今已成為餐廳的招牌菜。
“我抓住了食材的特性,在腌雞的時候多腌一下;烤雞的時候,先用50℃的火烤半個小時,再調至80℃烤一小時,之后調回50℃烤20分鐘。”在王勇看來,做融合菜也要掌握食材的特性,如此一來便可突破食材的局限,帶來驚喜的出品。
除了脆皮雞,“特色船頭魚”也是王勇所在餐廳的網紅菜。這道菜,同樣是一道融合菜,“為了把這道菜做好,我吃了安吉當地二十多家店的這道魚,天天吃,只要有人推薦,我就去吃。”
之后,王勇融合杭州的魚頭豆腐湯、千島湖的魚頭湯、以及安吉當地船頭魚的做法,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創作出了餐廳現有的這道船頭魚。
而在調味方面,王勇一直謹記入行時師父的教誨——用最簡單的調味品,做最美味的佳肴。“醬油、生抽、蠔油、鹽、味精,就這幾種調料,最主要是要還原食物的本味。”他分享道,比如做紅燒魚的時候,放一些鹽,魚就不會破皮,樣子是完整的;而出鍋前兩秒放味精,是最鮮的。
堅持“簡單與本味”,使用當地食材,結合粵菜等菜系的做法,進行融合,這便是王勇的意境融合菜的特色之一。此外,其菜品散發出來的風格也與江南的氣息相吻合。
江南素有“小橋流水人家”之風,而王勇所在的餐廳風格偏復古式,加之他本人對“煙雨江南”的喜愛,這使得其制作的菜品,呈現出一股清秀的江南風。
“江南風”更多體現在擺盤上,即器皿與呈現。“我會用當地的荷花、荷葉等,襯托出一種氛圍。”之前,因為工作需要,王勇拿起了相機拍菜品;如今,因為熱愛拍照,他經常為自己的菜品拍照,也出去拍景物,找靈感。
在菜名上,王勇的起名方式也別有一番風格,“我喜歡看金庸的武俠小說,有時候會從書里找到一些菜名的靈感。”如“桃源山泉潤福袋”“金童子蓬萊花開”“來自桃源元寶飯”等,都是王勇將武俠小說與江南風格相結合取的菜名。
“‘煙雨江南’,是我這么多年在做菜上在抓的似有似無的感覺,在我心中,江南三四月綿綿細雨的時候是最美的。”
融合宮廷譚家菜的“精致”
吊湯與選材
▼
2010年,已做了十年杭幫菜的王勇,與前往北京學習官府菜的好友陳師傅在杭州相聚,之后,王勇開始向陳師傅學習官府菜的做法,并領悟出其精髓:濃縮就是精華。
“你看我們平時做菜喜歡用芡粉,但官府菜不用加芡粉,做出來的汁吃到嘴里卻很黏。”
現在,王勇也時常將官府菜的做法融入到自己的菜里,而他最早從官府菜中領悟出來的,是吊湯。
有一回,由于太忙,王勇忘記了自己還在吊湯。往常,吊湯一般是8個小時就可以了,但這一次,等到王勇想起時,湯已經吊了12個小時。
原本以為“糟糕了”的王勇,在嘗了之后卻發現,“這湯比往常的味道要好很多。”正是這一次,讓他切身體會到官府菜所提倡的“濃縮就是精華”。
在王勇看來,官府菜十分精致,對食材十分講究,這一點,對他在食材選擇方面的影響十分深刻,“比如做石雞燉松茸這道菜時,我只用吉林延邊或者云南的松茸,其它地方的我不用。”
松茸一般在每年的八月份盛產,其它時候只能買到冷凍的,但冷凍的松茸,王勇也不用。為了保證菜品的質量,每年八月份,他會專門采購大量新鮮松茸,將帶土的松茸用報紙包好,再包上一層保鮮膜,之后放進冷凍庫。
“現在交通運輸快捷發達,各地方的食材,你今天要,明天就能到,廚師應該好好利用這個大好條件,采購最新鮮地道的食材,才能做出更好的菜品,這對于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王勇如是說。
官府菜,舊時為官宦人家的私房菜,如今也常以高檔菜品的姿態呈現,但在王勇的菜譜中,官府菜卻被平民化了,“我用香菇也可以做出鮑魚的味道,那些昂貴的食材,你可以用別的食材代替。”王勇舉例稱,比如,可以用蘿卜替代遼參,而做法依然沿用官府菜的做法。
“廚師就是藝術家。”對于烹飪,王勇不僅找到了一條融合之路,且在這條路上創作出了許多別樣的作品。
結語
▼
自2000年接觸浙菜,五六年后再接觸粵菜,之后不斷接觸不同菜系,王勇一直在致力于做出更好的江南意境融合菜。
“菜無定味,烹無定法,適口者珍。只有所謂的傳統,沒有所謂的正宗。要遵循這個市場,遵循消費者的需求。”王勇說,“你可以做東坡肉,但是你不一定要用傳統的做法,比如糖可以放少一點。”
對于菜品,他一直在做融合,但融出來的,一定是屬于自己的那種風格,“我的菜都是原創的,一定有我自己的風格。
【王勇紅菜】
野生河蝦拼高山玉參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桃源山泉潤福袋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金童子蓬萊花開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干蔥碎雪花牛肉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來自桃源元寶飯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紅廚紅菜》往期精彩回顧
記者 | 趙正玲
本文為紅廚網原創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