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產業研究:小品種有大市場
王喜慶 · 2024-03-19 18:39:26 來源:中國國際食學研究所 1458
王喜慶 ,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烹飪協會特邀副會長,《舌尖上的中國》顧問,中國國際食學研究所所長,陜西省餐飲業商會名譽會長,中國餐飲文化大師, 多年餐飲實踐與研究。
未來龐大的中國市場能否走出有中國特色的香料企業,特別是在花椒這個中國本土香料的大單品上,能否出現具備較強研發實力的中國企業。以下《花椒產業研究報告》為大家帶來解讀:
目錄
1. 花椒香辛料歷史悠久,國內市場需求持續增長
1.1 花椒的分類及品種
1.2 花椒的歷史
1.3 花椒上游供給充足,下游需求穩定增長
1.4 花椒價格:在周期中波動上升
1.5 藤椒味型獨特,市場快速滲透,帶動上游種植熱情
2. 花椒下游產品:從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持續升級
2.1 花椒產品工業化滲透率較低
2.2 花椒調味油:品類快速增長,品牌機會凸顯
2.3 藤椒油產品口味普適性更強,市場快速滲透,規模快速成長
2.4 花椒油市場的主要廠商
2.5 花椒復合調味料空間廣闊,市場快速增長
2.6 花椒提取物:工業化方興未艾
2.7 花椒提取市場主要企業
3. 全球香辛料行業發展趨勢
4. 結語
1. 花椒香辛料歷史悠久,國內市場需求持續增長
1.1 花椒的分類及品種
花椒是蕓香科花椒屬(Zanthoxylum)植物,喬木、灌木或者木質藤本,是一種調味香料植物,該屬植物全世界約有250種,而我國是世界上種植花椒面積最大的國家,有39種,14變種。我國常見的花椒類主要分為紅花椒和青花椒。青花椒中一般包括藤椒(也叫竹葉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和青花椒(狹義)(也叫翼柄花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兩種。我國最常見的花椒品種有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及花椒原變種、野花椒(Zanthoxyluym simulans Hance.)、川陜花椒(Zanthoxylum piasezkii Maxim.)、竹葉花椒 ( Zanthoxylum armatum DC.)和青花椒(狹義)(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五個種,分布于全國20多個省份,主要在陜西、甘肅、河北、山東、四川、重慶等地區。
代表性紅花椒品種:
青花椒具有長勢更快,產量更高等優點,近幾年更是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且主要集中在四川、重慶、云南等省市。
代表性青花椒品種:
1.2花椒的歷史
花椒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早在《詩經》中就有“椒聊之實,繁衍盈升”的描述。在《齊民要術》中,也有花椒栽培的記載。歷代文人墨客贊頌“椒漿”、“椒酒”、“椒房”的詩句和文章也不少。花椒在全國均有分布,但以西北、華北、西南地區較多,重點產于河北、河南、山東、甘肅,尤其甘肅的花椒名列前茅、聞名遐邇。甘肅最有名的主要指武都花椒,“花椒金三角”指洛塘片、三河片、文縣的臨江片。據歷史資料記載,武都縣花椒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了,歷代就被列為貢品進貢。
到了漢代,漢朝人開始以花椒入酒,制作椒酒。每年正月初一,兒孫以椒酒向長者祝壽,是從東漢起流傳下來的習俗,如宋代詩人郭印《和元汝功元日感懷》里的“兒童薦椒酒,未飲增長欷”。椒酒制作簡單,可以預先將花椒浸潤于酒中,也可以將花椒與酒一起端上,現泡現喝。漢代人的生老病死都與花椒有關,“椒酒”用來敬老,而“生”則有“椒房”。
花椒在中國古代獨領風騷數千年,然而卻在清代逐漸地萎縮,最終退守于西南地區。據相關資料分析,花椒之所以從清代開始步步退守,可能是因為遇到了更能讓人熱血沸騰的強勁對手——辣椒。清末,辣椒隨海上貿易和大移民而進入中國,最后傳入四川。根據《中國古典食譜》記載,元明清三朝,蔬菜類花椒入菜比例一直在10%上下波動,變化并不明顯,但禽獸類花椒入菜比例,從明代的59%陡然下降到清代的23%。到清末的時候,花椒入譜比例已經下降到18.9%,而且基本上都被擠壓在四川盆地一帶,很多地區已經退出辛味版圖,轉而追求清淡溫和的口味。
雖然遇到辣椒的強勁挑戰,但花椒始終沒有被它的忠實愛好者——川渝人所摒棄。從秦漢時起,蜀地就是花椒最重要的產地,當地人的飲食之風素來就“尚滋味,好辛香”。最開始的辛香口感來自花椒和茱萸的作用;清代以后,四川各地也普遍栽種辣椒,川菜里的辣度也因此增加。但與湖南、江西、貴州等地的辣味不同,川菜的辣味是“麻”“辣”交織。花椒的麻味來自其含有的羥基山椒素,一入口腔就刺激神經纖維,產生興奮和緊張。也就是說,“麻”味既不是一種味覺,也不是觸覺,而是神經對于震動的感知。擁抱外來的辣椒,原產中國的花椒因此融合出了一種新型的辣味——“麻辣”。麻辣口味成為之后川菜獨樹一幟的味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川菜開始流行于各個城市,以花椒為“靈魂”的麻辣滋味傳遍全國,也讓花椒逐漸回歸主流辛香料的地位,成為使用范圍最廣的一種本土調料。
2022年各菜系門店數量:
數據來源:聯合利華飲食策劃
1.3 花椒上游供給充足,下游需求穩定增長
花椒的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變異復雜。影響花椒種植的地理因素包括海拔、降雨、氣溫和光照等。根據天水堯森商貿有限公司的統計,我國主要的花椒種植區域包括:
1) 四川:做為我國花椒最大的種植區域,目前全省種植面積500萬畝左右,其中青花椒有300多萬畝。主要的栽培品種有茂汶大紅袍、漢源貢椒、南椒、金陽青花椒、藤椒、攀西青花椒、九葉青花椒等。
2) 重慶:是我國早熟青花椒的主產區,其中江津產區的九葉青花椒栽培面積占了重慶的大半壁江山,種植面積達50多萬畝,花椒栽培以農戶自種為主,多散小模式,產量高成本低抗風險能力比較強。先鋒鎮的楊家店青花椒交易市場,是周邊產區青花椒的主要交易場所和青花椒的價格風向標,先鋒鎮以烘烤、粗選、精選、倉儲能力的一體化加工生產能力越來越完善,以江津產區為基點,帶動了周邊璧山、九龍坡、合川、銅梁、榮昌等地青花椒產業發展,目前重慶總體栽培面積100萬畝以上。
3) 云南:截至2020年底,種植面積達450萬畝左右,干花椒產量87,512.50噸。金沙江流域的昭通、麗江、楚雄3州(市)是云南省花椒產業發展的重要區域,種植面積分別為152.31萬畝、98.70萬畝、69.40萬畝,產量分別為42,675.6噸,22,128.8噸、8,600.0噸,其種植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71.08%,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83.88%。其余產區分布在保山、香格里拉、大理等地,昭通三力豐花椒市場是目前云南花椒的主要集散中心。
4) 甘肅:是我國主要的紅花椒產區,其中大紅袍(伏椒)是全國知名的花椒品種,栽培品種主要有5個,六月椒、八月椒,武都大紅袍,刺椒,秦安一號等。整體栽培面積350萬畝左右。
5) 陜西:主要分為寶雞的伏椒產區和韓城大紅袍花椒品種產品。韓城市花椒種植面積始終穩定在55萬畝,4000萬株左右,2022年全市花椒產量3500萬公斤,主要的栽培品種“無刺椒”、“獅子頭”、“南強一號”、“早紅椒”、“黃蓋”等5個品種。
6) 其他省份:山東省花椒栽培面積達45萬畝,主要集中在萊蕪、山亭等地。湖北的宜昌有部分青花椒種植區。湖南的益陽有部分青花椒種植區。青海的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有部分青紅花椒種植面積。廣西的那坡縣、東蘭縣、河池、平樂等地有部分青花椒基地和當地花椒品種。
從2014年到2020年,全國干花椒產量逐年增長,在2020年達到50.5萬噸,同比增長5%。
數據來源:智研咨詢
1.4 花椒價格:近三年整體處于降價周期
花椒作為農產品,價格波動遵循大部分農產品的規律:價格走高時農民積極性高,大量種植,產量劇增,導致價格下跌,椒農種植意愿下降,產量減少,價格再次走高,如此周期性反復。自2015年以來,全國花椒價格在波動中上漲,走出了三年的上漲周期,尤其在2018年,由于受到霜凍的影響,甘肅、陜西等地花椒產量減小,花椒價格劇烈攀升,創造了歷史新高,平均批發價格超過50元/斤,品質較好的花椒價格甚至超過90元/斤。進入2019年,隨著農民種植花椒的熱情不減,種植面積持續擴大,以及上一年囤貨流入市場、天氣向好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花椒價格逐步回落。價格整體下行趨勢延續至2023年,但不同品種的花椒價格走勢差異較大,各有不同。
數據來源:Wind,國家發改委
1.5藤椒味型獨特,市場快速滲透,帶動上游種植熱情
藤椒,中文學名竹葉花椒(拉丁學名:Zanthoxylum armatum DC.) ,屬于蕓香科花椒屬(Rutaceae zanthoxylum)植物,其果實具有明顯清香味、麻刺感和辛辣味,為民間習用中藥和食用調味品。
藤椒以“竹葉椒”之稱在歷代本草中均有記載,歷史悠長,始載于《本草圖經》,具有散寒,止痛,祛蛔等功效。現代研究表明藤椒中的揮發油、酰胺、生物堿、黃酮、香豆素和木質素類等主要的活性成分,其中香味物質(揮發油類)具有抑菌、殺蟲、鎮痛、平喘、抗炎、抗腫瘤、抗動脈粥樣硬化、抑制平滑肌收縮、保護結腸功能、促進透皮吸收等作用。而麻味物質(以羥基-α-山椒素、羥基-β-山椒素等為代表)則具有麻醉、鎮痛、驅蟲、調節糖脂代謝紊亂、調節胃腸活動,保護胃腸道、促進結腸動力,改善腸道微血管循環障礙等作用。
從味型上看,藤椒的香味比紅花椒更清香,麻味較紅花椒更柔和清新,不刺激,與其他青花椒(狹義)相比,也沒有普通青花椒的苦澀味。相較于紅花椒僅提供麻味的功能,藤椒的味型更豐富和立體,因此藤椒味型更適宜于川渝以外對麻度耐受程度更低的人群,而其清香麻的獨特味型逐漸成為一種單獨的味系,通過藤椒魚、藤椒雞、藤椒火鍋底料、藤椒漢堡、藤椒方便面等爆款菜品在全國快速蔓延,在菜品滲透率上迅速超越紅花椒,形成“萬物皆可藤椒味”的趨勢。
近年來,隨著藤椒味型從川渝走向全國,消費端對藤椒相關產品的需求不斷加大,也帶動上游藤椒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以眉山市洪雅縣為例,2019年以來,洪雅縣逐年增加藤椒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建設標準化藤椒良種繁育園、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種植,積極引導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種植藤椒,建成標準化育苗基地100畝、標準化溫室育苗棚25畝、露天育苗75畝,實現全縣良種自繁。洪雅縣藤椒現代農業園區涉及全縣3個鎮,7個村,26個組,幅員面積15平方公里。截止2022年,已建成現代高標準藤椒核心基地5000畝,藤椒種植1.2萬畝,年產鮮椒5000噸,鮮椒產值8000萬元。
2. 花椒下游產品:從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持續升級
2.1 花椒產品工業化滲透率較低
目前市面上的花椒產品按照生產工藝大致可以分為粗加工產品和精深加工產品兩大類:
從市場搜集的數據來看,國內花椒的終端成品仍然以粗加工的干花椒為主,占比達到60%。深加工的花椒油占比約15%,精深加工的花椒提取物占比更低,僅5%左右。從發展趨勢上看,深加工的花椒油、花椒精油等產品標準化程度更高,溶解性更好,在實踐運用中更便捷和可控,因此在食品工業和餐飲連鎖化的趨勢下應用場景會越來越廣泛,市場份額有望持續增長。以日本的胡椒產品為例,其胡椒加工率達到80%,可能是中國花椒產品發展趨勢的參考。
2.2 花椒調味油:保持較快增速,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
花椒油在近些年成為花椒調味品中增速最快的產品。相對于花椒顆粒和原粉等粗加工產品,作為花椒深加工產品的花椒油具備標準化程度高、溶解性好、有效成分利用率高等優點。具體到細分市場,花椒油主要有紅花椒油、青花椒油、藤椒油等味型。其中花椒油頭部品牌有五豐黎紅、金龍魚等,藤椒油頭部品牌有幺麻子、萬佛等。
據測算,中國花椒油市場2019年的出廠口徑銷售規模在47.9億元人民幣左右,2022年達到62.3億元,預計2023-2027年花椒油市場規模保持約10%左右增速,2027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元人民幣以上。
數據來源:觀研報告網
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目前花椒油企業體量都偏小,目前處于行業頭部的幺麻子食品,從招股說明書公開的數據看,2022年的銷售額在接近5億元的水平,在整個花椒油大品類中市場份額并不算高。未來隨著品類市場規模的擴大以及頭部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逐步提升,有望誕生10億營收以上規模以上的企業。
2.3 藤椒油產品味型獨特,終端受眾持續擴大,未來增長潛力較大
根據思賓格Biospringer觀察發現:隨著消費者健康需求與日俱增,“辣”口味雖然穩居國人偏愛味型的C位,但人們對辣味的細分訴求愈發多元,酸辣、香辣、藤椒、甜辣等辣味的細分味不斷出現。據美團外賣數據顯示,藤椒菜品的銷量增幅排名僅次于絕對銷量第一的傳統麻辣口味,也表明了消費者對于“麻”的新老味型均高度認可。另外從供需兩端來看,目前我國藤椒味型的推廣處于增長初級階段,預計未來會有更大規模的流行。早在2017年,快餐頭部品牌肯德基試水推出了川香風味的藤椒雞腿堡,一經上市便圈粉無數,此后,肯德基對藤椒無比偏愛,無論是雞排、雞腿、雞塊飯、雞肉卷,能做藤椒口味的都使出渾身解數;必勝客隨之也推出了一款跨界中西的新品——惹火藤椒烤雞披薩。方便面巨頭康師傅率先推出藤椒牛肉面;幾乎同時,統一也上新了「藤嬌」藤椒牛肉面。之后,速凍水餃界的頂流灣仔碼頭也順勢推出了藤椒川辣味豬肉水餃。
在餐飲火鍋領域,撈王火鍋新近推出的一款藤椒酸菜無骨雞鍋底,利用“藤椒+酸菜”做鍋底的全新形式,使得湯底酸爽刺激開胃,適合偏愛重口味的火鍋愛好者;蜀大俠火鍋推出了一款可以直接涮火鍋的藤椒牛排菜品,也收獲了食客的無數好評。
2019年中國藤椒油市場規模約為11.4億元人民幣,2020年及2021年均保持15%以上增速,2022年受終端需求波動影響,增速下降至10%以內。2022年藤椒油市場規模達到16.7億元左右。預計從2023年開始,藤椒油市場保持略高于花椒油市場整體增速,到2027年達到接近35億元人民幣水平。
數據來源:中國國際食學研究所
從市場格局來看,幺麻子食品目前是藤椒油市場的龍頭企業,根據其招股說明書披露的2022年銷售額4.5億元計算,其2022年市場份額為27%。
數據來源:中國國際食學研究所
2.4 花椒油市場的主要廠商
目前花椒油市場頭部企業是幺麻子和五豐黎紅,收入規模均在5億元人民幣左右。其中幺麻子以藤椒油產品為其核心產品,五豐黎紅則以紅花椒油作為主打產品。兩家企業都是各自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
幺麻子基本情況:
幺麻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03月20日成立。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藤椒風味調味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引領行業。幺麻子秉持“給世界添一份椒香”的企業使命,堅持以綠色“智”造為引領,以食品安全為己任,以創新研發為驅動,以應用轉化為導向,以打造“中國藤椒品類引領品牌”為核心目標,積極推動藤椒產業快速發展。公司具備年產藤椒油2.2萬噸,復合調味料2885噸的生產能力。主要產品包括藤椒油、花椒油、木姜子油、藤椒類復合調味料等。
幺麻子收入規模:
公司2022年收入約4.5億元人民幣,主要為藤椒油產品收入。(數據來源:招股說明書)
五豐黎紅基本情況:
四川五豐黎紅食品有限公司是華潤五豐旗下調味食品企業(前身為漢源花椒油廠建于1979年,華潤五豐持股55%),集“產加銷研”調味料、調味油、調和油于一體。公司擁有國家專利21項、 著作權8項及五豐黎紅、黎紅、先安香品牌;建有綠色食品花椒種植基地6萬畝;通過了質量、食品安全、環境、職業健康安全、HACCP管理體系認證,實現全產業鏈綠色食品質量可追溯控制。是國家農(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省卓越績效模式先進企業、省服務業企業50強;主營產品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綠色食品認證、中國森林食品示范品牌、出口食品生產企業衛生備案、FDA 注冊和美國商標注冊、黎紅商標歷屆蟬聯省著名商標、省名牌產品、中國川菜十佳調味品等殊榮。
五豐黎紅收入規模:
公司收入約4.5億元人民幣。主要生產花椒油,藤椒油。(數據來源:調研訪談)
樹上鮮基本情況:
重慶市樹上鮮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創于1982年,集團總部位于馳名的三峽庫區的腹心之地。中國西部之都重慶市萬州區。集團逐步成長為集花椒種植、研發、生產銷售一體的國內大型花椒油骨干企業。并致力于火鍋底料、魚調料、面條調料、粉末調料等復合調料的創新改變及生產。集團旗下擁有四川大涼山鹽源縣、羅江區、重慶市萬州區三個產品生產基地,大涼山、羅江區、萬州區三個基地種植花椒30余萬畝。集團共占地200余畝,廠房8萬多平方米,具有年產花椒油1.2萬噸、復合調料1.5萬噸、川味豆豉2萬噸,樹上鮮集團始終追求花椒油工藝技術的極致創新,1993年花椒油冷榨生產工藝。2006年成功研發花椒油保鮮分離生產工藝,榮膺重慶市科技成果,國內擁有和使用,徹底顛覆了油炸法、油融法等傳統工藝,系花椒油行業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技術革新,居于全國地位。樹上鮮集團擁有30余項知識產權,獲準臺灣、香港、澳門、緬甸等地區和國家商標注冊,數量居同行業。
樹上鮮收入規模:
公司收入維持在3—4億元之間。(數據來源:調研訪談)
萬佛基本情況:
峨眉山萬佛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創建于2005年,坐落在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中國·峨眉山,是一家集藤椒種植、研發、生產、營銷于一體的現代化調味品企業。公司依托峨眉山不可復制的天然原生態資源優勢,深度研究,發展藤椒產業,致力于成為中國藤椒產業引擎,引領中國藤椒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多年來,公司堅持“原產地建廠、原產地生產”的原則,以嚴苛的工藝技術標準,還原天然藤椒最本真的味道,以“天然味道”為品牌核心價值,長期與國際、國內一流高校和專業技術機構戰略合作,獨創“萬弗黃金8小時藤椒鮮萃法”、“萬弗香麻指數”等領先行業的專利技術和工藝體系,以“鮮萃藤椒油”、“藤椒醬”、“藤椒汁”等系列產品作為核心產品。
萬佛收入規模:
公司收入規模約2億元人民幣左右,主要生產藤椒油。(數據來源:調研訪談)
丁點兒基本情況:
公司主要從事川味特色調味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以“豐富生活點點滋味”為理念,打造了以川味復合調味料、川味特色花椒油為主導的產品體系。公司擁有雄厚的技術水平、先進的生產工藝和完善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致力于推動川菜調味標準化、川菜菜品工業化的發展,為餐飲客戶提供安全、便捷的調味標準化產品。
公司始終堅持“以技術促發展,以創新贏未來”的經營方針,不斷加強自身“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自主研發能力,提升風味,創造特色。公司研發水平領先,自主研制并推出了干鍋醬、麻辣雞鮮、酸辣粉醬、椒麻雞汁、青花椒汁、藿香汁等川味復合調味料。公司優質鮮花椒油生產關鍵技術被四川省科技廳認定為“國內領先”,并榮獲四川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頒發的“科技進步獎”。
丁點兒收入規模:
整體收入規模4億元左右,其中花椒油/藤椒油收入1億元左右。(數據來源:調研訪談)
和鑫基本情況:
洪雅縣和鑫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依托洪雅縣藤椒協會、洪雅縣和鑫藤椒專業合作社成立的集藤椒品種選育、栽培推廣、科學管理、倉儲保鮮、精深加工、市場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專業公司。公司位于中國藤椒之鄉---洪雅縣工業園區生態食品產業加工區,注冊資金1120萬元,占地面積10畝,建設4000平米生產加工廠房和可存儲3000立方米農產品的冷鏈物流倉庫。主要產品為藤椒干貨,保鮮藤椒,藤椒油,野生筍干等系列產品。 公司于2013年創建品牌“麻香嘴”,并取得國家“洪雅藤椒”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使用權。在發展過程中,公司不僅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等國家認證,還不斷堅持自主創新,其中擁有自主發明專利2項,外觀專利9項。
和鑫收入規模:
公司收入約5000萬元人民幣,主要生產藤椒類產品。(數據來源:調研訪談)
2.5 花椒復合調味料空間廣闊,市場快速增長
花椒復合調味品主要應用在川式火鍋底料和川菜復合調味料兩大品類中。根據共嚴王數據,2014-2020年火鍋底料市場規模從132億元增長至261億元人民幣,預計至2025年將增長到476億元人民幣。(2)川菜調料:根據Frost & Sullivan,火鍋餐飲:川菜餐飲市場規模為13.7%:12.4%,假設兩者復合調味料占餐飲市場規模比例相同,則2020年川菜調料市場規模為237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5年保持與火鍋底料相似的增速成長。
2.6 花椒提取物:在食品工業應用中逐漸擴大
花椒提取物屬于植物提取行業中的細分行業。從全球市場規模來看,植物提取物有益健康的概念普及推動了行業發展,此外,由于植物提取物市場中 R&D 活動的增長以及方便食品的普及,食品和飲料行業中對植物提取物的需求也不斷增長。全球植物提取物市場估計在 2019 年價值 237 億美元,預計到 2025 年將達到 594 億美元,6 年 CAGR 為16.55%。與此同時,近年來國內植物提取物行業快速發展,市場規模從 2017 年 275 億元增至 2021 年 407 億元,4 年 CAGR 為 10.30%,預計 2025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594 億元,4 年CAGR 為 10.53%。
花椒提取工藝包括溶劑法、超臨界CO2萃取法、亞臨界提取法等,其中超臨界CO2萃取法因其純天然無化學殘留、萃取率高、呈味能力強等特征,逐漸成為中高端花椒精油和油樹脂產品的主流工藝。據測算,傳統的熬煮方式對花椒麻度的提取率普遍不到50%,而超臨界CO2萃取工藝對花椒的麻度的提取率可以達到90%以上。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花椒調味品需求在不斷增加。花椒提取物可以廣泛應用在調味品工業加工和餐飲領域。有報告預計,到2025年,全國花椒的需求量將達到94萬噸左右,相比2020年增長27%。在需求量增長的同時,對花椒調味品的品質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花椒深加工,在豐富調味品品類,提升產品品質的同時,也提升了花椒產品的附加值,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2.7 花椒提取市場主要企業
晨光生物:植提龍頭,科技領先
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植物有效成分萃取、分離、純化及應用的高科技企業。公司主要研制和生產六大系列上百種產品。產品廣泛應用于食品、化妝品、烘焙、飲料、保健品及飼料行業。主要市場為歐洲、美洲、澳洲及中、俄、日、韓等亞洲、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
公司年報披露,晨光生物在貴陽建成大型花椒精油生產線,可以進一步發揮產能優勢,把控好市場供需關系,做好“購產銷”整體規劃。同時,公司胡椒提取物、生姜提取物、孜然提取物、姜黃提取物等產品也在不斷提升工藝技術,持續提升產品品質和得率,不斷加大銷售推廣力度。
仲景食品:植物萃取起家,香菇醬開創者
仲景食品生產總部位于中國香菇之鄉——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營銷中心位于鄭州市鄭東新區,現有員工1000余人;是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綠色工廠、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國航天事業合作伙伴。仲景食品是國內香辛調味配料的領先供應商,擁有分子蒸餾、風味指標數據化、風味定量調配等多項核心技術,主要服務于聯合利華、康師傅等國際國內知名食品企業。
雪麥龍食品:香料領域天然風味的領導者
鄭州雪麥龍食品有限公司以其優質的原料,精益求精的生產工藝,業內領先的研發水平,成為花椒及其他香辛料提取物的頭部企業之一。公司研發中心被認定為“鄭州市天然香料提取工程技術中心”,“雪麥龍”品牌被認定為河南省著名商標。
3.全球香辛料行業發展趨勢
香辛料行業是一個龐大的行業,對全球的市場銷售影響巨大。一直以來,香料行業不斷發展壯大,年市場銷售額逐漸增長,消費行為異常活躍。2020年全球香辛料市場銷售額達到78.9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7%。2023年全球香辛料市場將以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呈現出更加健康的發展,預計全球香辛料市場的銷售額將在2023年達到120.3億美元,同比增長約7.7%。
在全球香辛料行業的發展背景當中,其最大的驅動力是全球人口的持續增長,以及全球經濟復蘇,消費持續走強。美國香辛料市場是最大的香辛料市場,銷售額占全球市場總額的18%至20%,年銷售額達到14.8億美元。德國市場以及整個歐洲地區市場也是全球熱門市場,擁有發達的連鎖商店,2023年歐洲市場銷售額將達到34.3億美元。
從全球市場角度來看,目前全球香辛料行業的發展趨勢較好,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利因素。首先是原料價格上漲,原材料和包裝材料的價格都在持續上漲,同時價格并不穩定,造成食品行業的投資風險加大,這影響到了全球的香辛料行業。其次,國內市場份額較大的傳統加工方式導致的高成本、低產品質量、高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是香辛料行業的發展的負面因素。
4.結語
站在全球產業鏈的角度看,目前國內眾多香料企業還只能扮演國際巨頭的原料供應商角色,在配方研發、技術儲備、資金實力等方面都還遠遠落后于跨國巨頭。未來龐大的中國市場能否走出有中國特色的香料企業,特別是在花椒這個中國本土香料的大單品上,能否出現具備較強研發實力的中國企業,值得我們期待。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