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白切雞遭質疑!散養(yǎng)180天的走地雞,不配做白切雞?
紅廚編輯 · 2025-09-10 08:38:44 來源:紅廚網 914
近日,在熱播綜藝——《炙熱游戲:百廚大戰(zhàn)》中,奧運冠軍全紅嬋的哥哥全進華登場,以“村席大廚”的身份亮相,并端出了自己最拿手的白切雞。
?
據了解,這道白切雞選用的是飼養(yǎng)了180天的果園走地雞,全程未喂過飼料,頗具“原生態(tài)廣東”特色風味。然而,評委品嘗后卻皺眉,直言:“肉質纖維過粗,咀嚼感偏硬,不符合現代餐飲標準。”
?
一道白切雞讓全進華止步舞臺,同時也引發(fā)輿論熱議。
?
白切雞究竟該用“緊實的老雞”,還是“小天數的嫩雞”?
?
網友們的評論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一部分觀點認為,白切雞的精髓就在于鮮嫩。“白切雞就該用30天至60天的嫩雞,入口滑嫩,肉質細膩。老雞再香,也掩蓋不了纖維粗、口感柴的問題。”
?
但另一部分聲音則認為,白切雞的傳統(tǒng)與地方風味不可忽視。尤其是不少廣東網友表示,在華南f3,白切雞就該是180天的雞,肉質緊實、嚼勁足,滋味更濃厚。如果還是果園里放養(yǎng)、未喂飼料的走地雞,那更是誠意之選。
?
?
事實上,在廣東地區(qū)素有“無雞不成宴”的說法,白切雞在粵菜中更是享有極高的地位。它不僅是廣東宴席上不可或缺的大菜,甚至被作為飲食文化的代表,陳列進了廣東省博物館。
?
對于許多本地廚師而言,端上一只自家果園里最靚的走地雞,以白切的方式呈現,往往意味著最大的誠意。
?
粵菜師傅們在制作正宗白切雞時,通常會采用“3提3泡”的工序:先將整只走地雞清理干凈,再用沸水反復提起、浸泡三次,每次僅幾秒鐘,讓雞肉由內而外均勻受熱,避免夾生或過老;這一過程既能收緊雞皮,又能鎖住肉汁,使雞肉保持最佳口感。完成提泡后,將雞轉小火燜煮,并在熟透后立即放入冰水浸涼,使雞肉迅速降溫、肉質緊實而嫩滑。
?
另外,白切雞的風味,還依賴精心調制的蘸料。生姜、蔥切碎,加鹽拌勻,再澆上熱油,激發(fā)出濃郁香氣,與雞肉相輔相成。
?
通過這些看似簡單卻極考驗火候和細節(jié)的工序,白切雞才能在味覺上達到鮮香清潤、肉質爽滑、無腥無柴的理想狀態(tài)。
?
而關于口感、風味的喜好,本來就是千人千面。有人鐘情于嫩滑的口感,有人偏愛緊實的嚼勁。正如《食神》里那句經典臺詞:人人都可以是食神。
?
?
?
所以,白切雞究竟該選哪一種雞,你怎么看?
?
相關推薦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