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行業大變局!如何從紅海市場里殺出一條“血路”?
紅餐編輯部 · 2025-09-11 08:44:32 來源:紅餐網 520
火鍋店靠什么圈住回頭客?這個社區火鍋品牌給出了一套解法。
本文為“2025中國餐飲品牌節?蝶變躍升直播季”期間,以《川渝火鍋如何靠產品力打破同質化困局》為主題直播對話實錄,紅餐網整編發布,有刪減。
作為火鍋賽道“頂流”,川渝火鍋占據了超40%的火鍋市場份額,但也一直深受競爭內卷、產品同質化的困擾。
與此同時,消費需求也在悄然轉向,“鮮度、本味、煙火氣”已取代“社交熱鬧”成為川渝火鍋新的關鍵詞。
如此情勢下,川渝火鍋如何實現產品創新?如何從一片紅海的火鍋市場中突出重圍?近日,紅動食刻邀請到羅二火鍋創始人劉凡與餐創垂類KOL——馬斯克楊主理人楊思軍,圍繞川渝火鍋的“突圍密碼”進行了深入探討。
本期嘉賓介紹
樊寧 紅餐網聯合創始人、副總裁
北京大學文學學士和經濟學雙學士,澳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近年來專注于餐飲產業研究及品牌營銷服務,連續多年參與《中國餐飲發展報告》的編審工作。
劉凡 羅二火鍋創始人、四川省火鍋協會副會長
近20年資深餐飲人,曾打造成都古早網紅店“廁所串串”,2021年創立社區現做火鍋品牌“羅二火鍋”,門店覆蓋全國70余城,復購率高達40%+。
楊思軍 馬斯克楊賬號主理人
餐創垂類頭部KOL,全網粉絲超80萬,短視頻播放量破5億,擅長從消費者視角與數據出發拆解餐飲品牌策略。
川渝火鍋進入新發展階段:整體穩、局部卷、分化顯
劉凡從一線實戰角度指出,產品同質化是川渝火鍋的核心痛點。具體來看,這類火鍋店的產品會在“三大板塊”形成重疊:
生鮮食材(如毛肚、黃喉)僅追求基礎口味,口感差異微乎其微;
調理肉(如麻辣牛肉)腌制工藝淺表化,風味雷同;
素菜則陷入時令趨同,過于依賴食材作物生長周期。
楊思軍則用“整體穩、局部卷、分化顯”概括行業現狀。他表示,“整體穩”是指川渝火鍋基本盤穩固,麻辣口味接受度已全國化;“局部卷”體現在川渝本地,一條街可以擠入多家火鍋店,中小品牌為搶客陷入低價廝殺;“分化顯”則是指頭部品牌靠規模與供應鏈穩占市場,中小品牌亟需差異化生存。
此外,川渝火鍋的同質化也早已蔓延至場景與營銷端。場景上市井風裝修比較常見(舊海報、折疊桌、紅磚墻千篇一律),失去真正街坊感;營銷上依賴“9.9元抵100元”等低價券引流,利潤見底后被迫使用凍品降本,陷入傷害消費體驗的惡性循環。
消費需求迭代,從“吃辣”到“吃好”,倒逼品質升級
消費需求變化正成為川渝火鍋破局的“指揮棒”。
劉凡指出,當下,消費者對川渝火鍋的認知已有大幅提升,“很多顧客一口就能嘗出牛油的純度,辣椒產地的差異,火鍋的正宗與品質感已經是很基本的要求。”
另外,大眾對于火鍋的場景需求也從重社交轉向了輕社交(家庭聚餐、好友小聚),人均消費已降至100元左右,但對火鍋的價值感要求并未降低。“花100元既要新鮮現做,也要感受街坊式真誠。”劉凡說道。
楊思軍也總結了三大火鍋消費趨勢:
一是“鮮度成硬指標”,消費者會主動查看明檔,關注食材是否當日直采、鍋底是否現炒;
二是“場景更細分”,單人鍋、家庭分享裝、夜宵輕食興起,社區店需適配小份菜、兒童餐具等需求;
三是“健康不妥協”,年輕客群追求“吃得爽”與“吃得健康”兼顧,詢問低脂鍋底、小份蔬菜已成常態。
對于劉凡和楊思軍的觀點,樊寧表示了贊同,并指出,這些趨勢與消費端“反預制”情緒高度契合,消費者對“預制”的抵觸,實質是對食材本然狀態的追求,而川渝火鍋的現做工藝(現炒底料、現切鮮貨)恰是產品力突圍的關鍵切入點。
構建差異化“護城河”,要把握四大要素
面對重重挑戰,劉凡與楊思軍一致認為,產品力是破局密碼,未來川渝火鍋需要圍繞鍋底、食材、細節、質價比四大要素,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鍋底是靈魂,需死守標準。以羅二火鍋為例,劉凡介紹稱,羅二的鍋底有嚴格標準:辣椒用四川二荊條(提香)與貴州滿天星(增辣)嚴格配比;炒料轉速要控制在30轉/分鐘;發酵時長超72小時,要確保香醇不苦……反對嘩眾取寵的噱頭創新,主張在本味基礎上優化,如為北方市場調低牛油占比,減油膩保椒香。
食材創新要“貼地氣”。就像羅二火鍋的爆款產品“鞋底豆干”,劉凡表示這款產品是從用戶點評“鍋底煮鞋底都香”的玩笑中開發出來的,以互動強化了產品的記憶點。
對于食材的創新,楊思軍則強調,創新需兼顧適配性與價值感,如在特定區域添加脆肉鯇魚、本地羊肉等菜品,并通過明檔展示與溯源讓消費者感知“鮮”的價值。
細節是加分項。楊思軍舉例,蘸料臺貼“香油蒜泥配比”提示、主動遞兒童圍嘴、餐后送解辣冰湯圓等低成本動作,比代金券更能提升復購。劉凡也指出,社區店應摒棄類似干冰擺盤的花哨操作,聚焦“實在”細節,比如,毛肚按片賣顯分量、加湯用原湯保味、餐具用樸實的白瓷碗……要讓顧客感到“吃得舒服”。
追求質價比而非低價。劉凡直言“好東西不便宜”,用水庫活魚、現炒底料,能讓顧客覺得更“值”。楊思軍則指出,質價比的核心是“價值適配”,如羅二選A類商圈的D類口岸,能讓房租成本降低30%,同時將這部分成本投入到食材中,而非價格戰,這樣能使消費者感知“沒花冤枉錢”,從而主動回頭復購。
“反常規”選址的底層邏輯:靠“熟客經濟”突圍
作為社區火鍋代表,羅二在選址方面的“反常規”策略,也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如何做到的?
劉凡分享,選址不搶A類口岸,專攻A類商圈的D類位置(如商圈邊緣的社區街邊店),以可控成本、產品力拉復購。比如,羅二在成都有一家800平米的門店,裝修“干凈衛生+老成都舊物裝飾(縫紉機、搪瓷杯)”,還設置了明檔炒料區、活魚缸與兒童區,適配家庭場景,從而營造出了一種“樓下吃飯”的松弛感。
另外,羅二在跨區域擴張時,會靈活調整場景。北方會減少外擺增多室內,甚至在門口加暖爐;南方會保留外擺遮陽傘,營造夏夜煙火氣。但核心的“現炒底料、活魚現殺”始終不變,以此建立街坊信任。
楊思軍對羅二的經營模式表示了高度認同,他指出社區藍海在于“扎根本地”,不與商場店搶流量,靠“熟客經濟”存活。而羅二的高復購率就是抓住了“街坊信任”——顧客感知到誠意、食材看得見。長此以往,顧客自然會首選“樓下火鍋店”。
品牌要出圈、擴張,產品力與團隊必須跟得上
談及擴張,劉凡直言,川渝火鍋的最大阻力是“認知與人才”。“許多加盟商認為‘有好鍋底就能開店’,忽視了供應鏈與標準化的重要性。”
在羅二的門店,會要求底料總部統一配送,活魚本地直采且日配兩次,損耗率控在8%以內。而羅二的擴張邏輯也是“先穩再擴”:不追求門店數量,在做透區域后再輻射周邊,如重慶萬州店火后帶動縣城加盟,形成“一店帶多店”集群效應。全國門店閉店率接近零,憑的是跑通單店模型、理順供應鏈后再擴張。
楊思軍則提醒川渝火鍋品牌,擴張千萬不要踩了“兩個跟不上”的坑:一是產品力跟不上,鮮貨變凍品、現炒變預制,丟失核心優勢;二是人才跟不上,管理團隊與員工能力未提升,導致服務品質下滑。
“流量能讓品牌快速出圈,但產品力與團隊才是長久之道。”楊思軍說道。
對于線上平臺“三國殺”,劉凡認為,火鍋品牌要保持理性,將線上作為“品宣渠道”,拒做低價促銷——社區熟客為主,“薅羊毛”用戶復購低且傷定位。
“應聚焦產品,讓熟客主動社交分享,口碑傳播比低價券更有效。”楊思軍強調,流量是雙刃劍,品牌需先修煉內功(產品、服務、供應鏈),再承接流量,否則熱度過后容易面臨觀點風險。
做透細分賽道、回歸餐飲本質,火鍋賽道仍然大有可為
展望未來,楊思軍認為火鍋賽道會更細分,大眾川渝老火鍋穩占市場,但社區鮮貨火鍋、健康低脂火鍋、地域融合火鍋(如川渝+江浙鮮筍)等細分領域也將崛起。中小品牌無需與頭部去搶“大而全”,做深做透細分市場即可生存。
劉凡則強調,火鍋品牌要“回歸餐飲本質”。“無論市場如何變,口味與品質仍是基礎。餐飲人需少些‘投機心態’,多些‘長期主義’——跑通單店模型、做扎實產品,比盲目擴張更重要。”
針對創業者,兩位嘉賓給出三點建議:一是不盲從網紅噱頭(裝修、小眾食材),先想清目標客群真實需求;二是注重供應鏈,哪怕單店也需穩定采購渠道,新鮮品質是生命線;三是聚焦復購,服務好100個老客遠比吸引1000個新客重要,復購才是品牌“護城河”。
對于劉凡和楊思軍的觀點,樊寧表示了認同。同時,樊寧也表示,作為餐飲人,未來還是要緊跟行業發展走勢,多看看、多聽聽,可以參加行業內的一些專業峰會來拓寬眼界,洞察趨勢,從而把握先機。
比如,9月23日,即將在廣州舉辦的“2025中國餐飲品牌節”,以“蝶變·躍升”主題,將邀請知名經濟學家馬光遠、日本消費經濟大師三浦展、麥當勞中國公司創業元老章義伍、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等一眾大咖,以及頭部餐飲品牌創始人,共探轉型路徑,共尋品牌長期發展的健康路徑。
本次直播通過對川渝火鍋當下的發展現狀、面臨困境、以及突圍策略進行探討,一窺火鍋賽道未來可能的發展走勢。同時,以社區火鍋品牌——羅二為例,探究了火鍋品牌在規模化擴張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為火鍋品牌未來的突圍和創新發展,帶來參考借鑒意義。
連鎖餐飲名企——羅二火鍋
由劉凡、高捷兩位資深餐飲人打造的社區火鍋品牌,秉持“拒絕花里胡哨,只做極致味道”的理念,傳承老成都火鍋,精選川渝原產地辣椒花椒,每日現熬牛油鍋底,搭配秘制鹵味菜品。
2024年,羅二火鍋已拓展至全國60余城,簽約78+門店,海外曼谷、柬埔寨店將于2025年開業。憑借對產品力的堅守,羅二成為川渝火鍋“破同質化”的典型樣本,為中小品牌提供了“不內卷、靠品質存活”的參考路徑。
本文部分配圖由羅二火鍋提供,紅餐網經授權使用。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