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在紐約兩店同開,但不打折比星巴克還貴?
肖思佳 · 2025-07-02 17:05:57 來源:36氪未來消費 843
瑞幸在美國,對手遠不止星巴克。
時隔5年,瑞幸沒有重返納斯達克,但卻把店開到了紐約。
2025年6月30日,瑞幸咖啡在紐約正式開設了首批兩家門店,分別位于百老匯 755 號和第六大道 800 號。開業當天,門店推出通過官方 App 點單僅需 1.99美元 的優惠活動。根據前往現場的消費者轉述,瑞幸紐約的門店菜單上,除了國內的幾款主打產品外,還推出了覆盆子冷萃(Raspberry cold brew)等新品。此外,店內還有少量貝果、曲奇、巧克力蛋糕等甜點出售。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正式開店前十天,瑞幸就已經在紐約街頭試水。從6月20日到24日,他們連續在聯合廣場、SoHo、麥迪遜廣場和先驅廣場辦了四場快閃活動。每一站都選在紐約最熱鬧的地段:人流密集、社交氛圍濃厚,是潮人、白領和游客扎堆出現的地標性區域。
快閃活動的核心目的,主要是為了推廣瑞幸的官方App并在海外社交媒體上造勢。現場設有工作人員專門引導消費者排隊下載,過程需填寫姓名、電話和郵箱等基本信息。注冊完成后,便可免費領取一杯咖啡,并有機會參與“全年免費喝咖啡”的抽獎活動 —— 這吸引了不少人駐足參與。與此同時,瑞幸還通過贈送托特包的方式,鼓勵大家關注其社交媒體賬號,并發布帶標簽的內容。
線下與線上聯動,再疊加上實打實的福利贈品,的確讓瑞幸在短時間內迅速吸引了大量關注。活動期間,即便天氣炎熱,現場依然人頭攢動。6月22日那天,在麥迪遜廣場的活動現場,隊伍從咖啡車所在的麥迪遜大街一路拐彎,蜿蜒排到東36街。
不過,熱度和人潮并沒有帶來混亂。“前面大概有七八十人,但流動的速度很快。”剛畢業不久的留學生可可說。她觀察到,現場的餐車分工清晰——有人專門點單,有人出品,還有人負責發放贈品,整個流程秩序井然。不過她表示,為了加快效率、避免擁堵,活動中贈送的飲品都是提前制作好的,因此消費者無法根據個人口味調整糖分或奶量。這使得體驗感在一定程度上被壓縮了些。
可可還告訴36氪,這次快閃活動中,瑞幸招募了不少非洲裔和拉丁裔面孔的志愿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品牌吸引了更多美國本地消費者的注意力。從現場排隊情況來看,華人群體依然是主力——粗略估算,約七成是赴美留學或工作的華人,其余則由本地人和游客構成,比例大致相當。
瑞幸在紐約的快閃店 圖源官方
無論是前期的快閃,還是如今正式落地的門店,瑞幸都沒有選擇法拉盛這類華人高度聚集的區域,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各族裔匯聚、靠近市中心的街區。這一選址策略背后,顯然透露出其打入美國本土市場的決心。
瑞幸的入駐也引起了諸如CBS、紐約郵報等美國主流媒體的關注。CNN甚至在報道中使用了《星巴克要小心了:中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店在美國開設首家門店》這樣的標題。
一家位于紐約的美國餐飲咨詢公司WEFOOD的相關負責人告訴36氪,瑞幸目前的兩家門店,選址并不屬于“大型購物中心”這類A+級的黃金點位,但都落在有穩定人流支撐的城市樞紐型街區,屬于B+級的優質位置。相比租金昂貴的核心商圈,這類街區在成本與客流之間更具平衡感,也從側面體現出瑞幸對自身品牌定位、定價策略和運營基本功的信心。
據她了解,瑞幸正在認真搭建本地運營團隊,早早就開始在公開渠道上招募管培生,并已在新澤西的基地培訓了第一批未來的門店店長。“這也是讓人側目的。”她說,“說明他們很認真地在進入美國市場,不是一來就賣品牌給加盟商的擴張模式。”
不過,作為全球咖啡市場的主戰場,紐約的競爭幾乎是貼身肉搏。瑞幸的兩家門店周邊,早已是咖啡品牌的密集區。如果在谷歌地圖上稍微拉遠視角,就能看到附近分布著數十家咖啡店,其中自然少不了它最大的對手——星巴克。WEFOOD的相關負責人指出:“在曼哈頓,星巴克幾乎已經鋪滿了,基本繞不開。”
眾所周知,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咖啡消費國之一。據咖啡金融網發布的數據,美國人每天要喝掉4億杯咖啡,僅2023年,這一市場就創造了近 850億美元的收入。全美約有 1.5億名咖啡飲用者,接近總人口的一半。在這些人中,六成每天喝一到兩杯咖啡,而約 36%的人日均飲用三到五杯。當被問及“是否每天喝咖啡”時,有 73%的受訪者給出了肯定回答。
可以說,咖啡已經深植在美國人的生活節奏里。而龐大的消費土壤,也為品牌提供了更廣闊的競爭空間。
“美國的咖啡品牌,其實比我們想象得多。”在紐約讀研的留學生CC告訴36氪,“很多人來美國前只知道星巴克,但這里其實還有很多沒發展到中國的本土品牌,光在紐約就有幾百家門店的。”但她認為,瑞幸的到來還是給留學生群體帶來了新鮮感和期待感,“它(口味上)有比較多的新花樣,比如氣泡這些(果咖),星巴克是沒有賣的。”
在美國,風味咖啡并不是主流口味。本地居民更偏好高咖啡因含量的美式、冷萃這類傳統咖啡,并且更注重咖啡豆的品質。因此WEDOOD相關負責人認為,瑞幸仍有突圍的空間,但前提是產品必須專業,且最好以亞裔和親亞裔(Pro-Asian)群體作為在美國的初始陣地。先穩住腳跟,再逐步擴展,徐徐圖之。
當然,更關鍵的問題是,瑞幸如何在美國找到一套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型,合理平衡房租、定價與人工成本。在中國,瑞幸曾憑借 9.9 元的低價策略,于 2023 年在營收上反超星巴克,成為國內最大的咖啡品牌。但在物價高昂、人工費用更重的美國市場,這一路徑顯然更具挑戰性,復制成本也更高。
“有家茶飲品牌一年時間內就有兩家加盟店倒閉。因為在中國人工便宜,低人力成本的模型無法照搬到美國,一些加盟商加盟之后才發現人工成本超出想象,回本周期被拉長得很長。”WEFOOD相關負責人透露道。她認為,瑞幸目前應該是準備通過一些模式創新,比如大量推廣app點餐、減少店內人工點餐來節省人力成本,從而讓利消費者。
據36氪了解,瑞幸目前推出的“1.99美元喝咖啡”活動,僅限每位用戶兩杯,且優惠期暫時只限7月內。至于之后是否還會延續折扣、優惠力度如何,目前尚不明確。而如果恢復原價,瑞幸在美國的定價其實并不低。以16盎司的冷萃(Cold Brew)為例,瑞幸原價為4.95美元,而星巴克僅為4.75美元,甚至星巴克還便宜了0.2美元。而瑞幸其他飲品的原定價,也普遍在5到7美元之間,并無明顯價格優勢。
這讓留學生CC感到有些擔憂。在國內,瑞幸一直靠發放優惠券把定價打下來,但她不確定,在美國是否還能延續這一套打法。她回憶說,庫迪剛進美國市場時也曾發放過優惠券,但現在已經停止了,飲品價格也回升至4-5美元一杯。
圖源受訪對象
盡管喜歡瑞幸的風味咖啡,但CC告訴36氪,如果恢復到6.75美元一杯的原價,則超出了她的預期和接受程度。在紐約這樣一個咖啡店密集、選擇豐富的城市,對于像她這樣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來說,一杯咖啡的價格,往往直接決定了他們會不會進店消費。
除了價格策略的不確定性外,瑞幸在數字化運營方面也面臨一些現實挑戰。
作為一個自誕生起就依托 App 生長的數字化品牌,瑞幸一直堅持“線上點單、門店自取”的快速交易模式。在美國,瑞幸也試圖延續這一套打法。然而,自2020年末起,紐約市就已經正式禁止“無現金”商家(即只接受電子支付、不接受現金的做法)。其他一些主要城市,包括舊金山和費城,也有類似的法律規定。
“美國法律尤其保護老弱病殘平等獲得商業服務的權利。”WEFOOD相關負責人告訴36氪,“如果一個不會用智能手機的顧客,在店里不能用現金或信用卡點單;或者一個行動不便的人無法得到柜臺協助,那這家店有可能會淪為被告,被罰款甚至關停整改。”
她也在現場觀察到,強制使用 App 點單的模式,勸退了一些本地消費者。一些本地消費者進店后,發現要下APP、還要輸入個人信息和手機號,“比較不高興地走了。”
她建議,那些有意出海、決心登陸美國市場的中國品牌,必須盡早調整思路,真正理解并適應本地化的需求。“尤其是在中國有豐富、成功經驗的餐飲企業家,可能會把國內開店獲得的顛撲不破的真理當成是默認的常識。”她說,“但在美國,可能完全不成立。”
本文轉自:36氪未來消費;作者:肖思佳;編輯:喬芊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