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創新的第一性原理(餐飲版)
孫玉麟 · 2025-07-18 13:52:56 來源:紅餐網 420
在管理實踐中,我們談創新,談機制、談產品、談組織,甚至談“顛覆”。但很多所謂的“創新”,其實不過是老路上的加速,是舊路徑的延展,是模仿之上的微調。真正的創新,不是“做得更好”,而是“做得不同”。而要“做得不同”,就必須從根上打斷常識,從源頭重建邏輯。這,正是第一性原理賦予創新的力量。
一、第一性原理是創新的“破土點”
創新的第一步,不是設想方案,而是拆穿假設。
· 很多流程,我們以為“必須存在”,但從未問過為什么存在。
· 很多制度,我們以為“不可更改”,但從未想過它已與現實脫節。
· 很多產品,我們只想著“優化”,卻忘了用戶真實需求可能早已變了。
第一性原理的作用,是打破這些“認知殼”,找出創新的空隙。就像牛頓觀察蘋果落地,他不是想象蘋果還能掉得更快,而是問:
“為什么蘋果會掉下來?”
這正是突破舊知的開始。
二、從“類比式創新”到“第一性創新”
類比式創新
· 看競品、看行業、看案例
· 在已知答案中找改進空間
· 成本低、落地快、可復制
· 適合跟隨者,不適合開創者
第一性創新
· 還原原理、拆解機制、重構路徑
· 不問“別人怎么做”,只問“這事本質上該怎么做”
· 成本高、路徑不確定,但價值巨大
· 適合戰略突圍者、結構重構者
“類比”讓你走得更快,“第一性”讓你走得更遠。
三、三類第一性創新的典型形態
1. 結構性創新:打破舊體系的邊界
如海底撈的服務體系,打破了傳統“餐飲=吃飯”邏輯,把服務、社交、娛樂、等待體驗全面納入核心價值系統,重構了“就餐關系”。顧客不再只是吃飯,而是享受一種“待客式體驗”。
2. 機制性創新:發明新的價值交換方式
如“樂樂茶”等品牌,通過社群積分+新品眾籌機制,將消費者變為“共創者”,不僅提升復購粘性,也重構了新品研發流程,告別了傳統“研發—上新—驗證”的線性模型。
3. 范式性創新:從0定義新類目
如“盒馬鮮生”將“超市+餐飲”融合,打造“即買即吃”的新消費場景,不是改善點餐流程,而是重新定義“吃飯”的場域和方式,是一次從供需結構到場景結構的全新發明。
四、如何訓練“第一性創新力”?三步法
1. 拆解:問題的構成要素是什么?
· 舉例:顧客流失率上升?僅是菜品?還是等位時間?場景體驗?服務觸點?
2. 抽離:有哪些“我們一直以為”的假設?
· 舉例:我們是否假設顧客愿意排隊?愿意掃碼點餐?愿意在嘈雜環境中就餐?
3. 重構:基于最基本的真理,重新設計系統
· 舉例:若“自在高效,無需感知”是顧客最看重的體驗,是不是可以做成“無服務員門店”?“免排隊智能選桌”?或者直接“家中廚房”化,做社區即配餐系統?
案例訓練:
以“顧客抱怨排隊久”為題
→ 拆解:候餐時間、等位機制、翻臺流程、點單方式
→ 抽離假設:等位是不可避免的?必須靠前臺排隊?排隊過程只能干等?
→ 重構路徑:是否可設“虛擬候位+積分獎勵”?是否引入“用餐時長可控菜單”?是否可以設計“用餐即場景預約系統”?
五、結語:真正的創新者,都是第一性思想者
餐飲管理者如果只是“把別人走過的路走快一點”,終究無法走出自己的天地。只有在問題最根本的地方追問本質、解構慣性、重構路徑,才能穿透“改良”,進入真正的“創造”。
真正的創新不是來自靈感,而來自一連串的底層追問。而這些追問,永遠始于一句樸素卻強大的問題:
“這件事,本來就該是這樣的嗎?”
作者:孫玉麟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