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風暴”席卷茶飲界,抹茶專門店加速布局線下
王菀 · 2025-07-25 09:55:13 來源:贏商網 1123
餐飲賽道中,“專門店”出現的頻率似乎正在高起來。尤其是在小店模式下,蛋撻、貝果、瑞士卷等烘焙甜品,薯條、珍珠奶茶等小吃飲品,各種細分品類專門店在全國各個城市涌現。
CEO品牌觀察注意到,抹茶品類近年來備受年輕消費者喜愛,相關品牌也在加速布局線下。
抹茶專門店都市開花
最近,來自臺灣的抹茶專門店「御前上茶」(Gozen Kamicha)在上海興業太古匯開設了全新門店。
門店坐落于興業太古匯地下二層,雖然面積不大,但卻以原木色為主打造溫馨的日式抹茶體驗空間。從菜單來看,消費者可以品嘗到多樣的抹茶特色產品,如冰淇淋、圣代、抹茶飲品、拿鐵、奶酪等,主要價格帶集中在30-40元。
御前上茶于2013年在高雄成立,從一間小店開始,其已經在臺灣布局了15家門店。據了解,秉持「傳遞抹茶之美」的信念,御前上茶堅持選用來自百年茶鋪的優質抹茶,手工制作每一份甜點與飲品。如今,御前上茶的產品除抹茶單品外,還有咖啡、冰淇淋、圣代、松餅、千層蛋糕、蕨餅等。
在渠道拓展上,除了此次新開的上海首店,品牌還于今年6月前往美國亞利桑那州首府菲尼克斯開出了第一家海外分店。與此同時,品牌也展露出在更多區域開設新店的意愿。
無獨有偶,在2023年便以中國首店——上海國金中心店宣告正式進軍中國市場的日本東京有機抹茶專門店「THE MATCHA TOKYO今抹京茶」,這兩年也在國內開設了不少門店。這個來自日本東京的有機抹茶專門店,以百分百有機抹茶為賣點,從上海到北京,再到蘇州、無錫,目前也開出了12家門店,僅上海就有6家門店,還以快閃的形式落地上海張園。
國內的抹茶專門店品牌也不甘示弱。
比如,從蘇州十全街一炮而紅的九十葉·抹茶專門店,在渠道布局上主要瞄準中高端商業,如上海iapm、北京王府中環、深圳萬象城等等。從品牌7月初發布的信息來看,其門店已經布局全國22省,包括正在籌備的門店,數量達到64家。
閑吉是創立于2023年的本土抹茶生活方式品牌,其以杭州徑山抹茶為核心,主打專業級抹茶飲品與抹茶衍生產品。品牌目前擁有14家門店,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蘇、海南、福建等地。最新亮相杭州上城區十五奎巷的首家品牌旗艦店,帶來豐富的抹茶產品同時,也以手打抹茶吧臺、抹茶展覽零售等,帶來擁有沉浸氛圍體驗的茶事空間。
另外,還有「小叢山」中式抹茶專門店已落地東莞松山湖萬象匯、深圳K11、深圳萬象前海等商場;廣州的六六·抹茶66’s SALDessert,今年也開進廣州粵海天地、東方寶泰……越來越多的抹茶專門店在都市亮相,吸引著“抹茶腦袋們”的到訪。
花式創新讓單品不單調
其實抹茶這個品類并不稀奇。大眾對于抹茶的認知,更多受到日式抹茶的影響,不少抹茶專門店也強調原料源自日本宇治這一著名抹茶產區。但事實上,抹茶起源于中國。這些年來,聚焦銅仁抹茶、徑山抹茶等中國本土抹茶原料的中式抹茶產品及品牌也在不斷興起。
與此同時,圍繞這抹茶這一單品,品牌們也在積極創新,取悅喜新厭舊的消費者。
比如,風很大的九十葉,就開發了不同抹茶濃度的冰淇淋和飲品,根據抹茶的濃淡程度排號,數字越大越濃,顏色也是從淡到濃呈現。
御前上茶的人氣產品抹茶圣代雙重奏,除了抹茶、焙茶兩種口味的冰淇淋,還加入了抹茶凍、紅豆、手工豆芙、甜麥仁等配料,進一步豐富口感。
縱觀抹茶專門店的產品,除了純抹茶,已經延伸出了冰淇淋、甜品、風味飲品、小吃等多元的產品矩陣,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味蕾。
另外,在茶飲、咖啡乃至甜品圈,抹茶也成了品牌新品開發的重要原料之一。
比如,喜茶在去年圍繞回歸和創新共12款抹茶產品,其中采用“千目抹茶”的系列全新單品“三倍厚抹”,上線兩個月銷量近1,000萬杯。而“苦抹”“開心厚抹”等一系列抹茶產品,也持續點燃抹茶消費熱情。
奈雪的茶今年圍繞健康戰略推出green計劃,徑山抹茶是奈雪green計劃-中國超級食材的第7站。選用浙江徑山抹茶,奈雪推出“濃抹”系列,將抹茶呈現出不同狀態。
茉莉奶白推出抹茶奶蓋系列,將抹茶分別與茉莉綠茶、梔子綠茶和白蘭綠茶搭配;Manner推出青湯力氣泡水,將抹茶醬與湯力氣泡水進行組合;滿記甜品開啟“中國抹茶季”,推出抹茶芒果糯米芭菲、可以喝的抹茶芒果糯米飯等多款產品……
從去年以來,抹茶便以強勁勢頭,融入各類消費場景。從形態到風味,不單調的抹茶產品持續刷新著消費者體驗。
當下,餐飲品牌生命周期縮短,可快速占領消費者心智、降低各項成本的“專門店”勢頭迅猛。
抹茶品類的興起,一方面踩中了當下年輕人對于健康的訴求,另一方面也因百搭的風味不斷吸引年輕人的味覺探索。以及在視覺方面,抹茶產品的清新綠色也滿足了社交“出片”需求。
綜合來看,消費多元和健康飲食趨勢下,抹茶、尤其是高品質抹茶的需求正加速釋放。至于抹茶專門店的涌現,在短時間內或許是必然趨勢。但這類專門店想要長久生存,還是要通過需要豐富的產品組合、更沉浸式的體驗感等維度,來維持消費者的新鮮感,形成更高的復購。
本文轉自:CEO品牌觀察;作者:王菀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