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竟迅:65歲參賽奪下冠軍,他向人們詮釋了“學習”的力量
趙正玲 · 2019-07-14 21:34:00 來源:紅廚網 3131
《紅廚紅菜》
專訪全國具有高超廚藝的大廚
旨在把那些嚴謹認真的大廚推出去
讓更多的人群看到他們的存在
不久前,在第五屆全國分子廚藝烹飪大賽中,有一位65歲的大叔特別引人注目,他就是中餐組的冠軍——何竟迅。
在烹飪界,65歲仍去參賽的廚師是極少見的,因此,為了了解這位大齡冠軍背后的故事,紅廚網采訪了他。
更讓人驚訝的是,何竟迅入行時已經48歲了,屬于廚藝界的“大器晚成”型。
48歲才進入這一行,有人可能會說“晚了”,但何竟迅用事實證明,48歲,才是人生的起步階段。
《紅廚紅菜》第168期
何竟迅
第五屆全國分子廚藝烹飪大賽?中餐組冠軍
年過半百入行,成就自身價值
▼
17歲就去農村當知青的何竟迅,五年之后回到廣州,成為了一名開挖掘機的工人。年輕時候的他,是一個“很浪”的人,喜歡“唱歌、跳舞、到處去”,還曾經拿過廣州某舞蹈比賽的三等獎。
回想起那些年輕的歲月,何竟迅除了嘆氣,似乎再找不到別的方式去感慨。他說,年輕的時候,很不羈,沒有好好去奮斗過,以至于在48歲遭遇下崗時,一事無成。
是的,48歲那一年,全國迎來了下崗潮,何竟迅也成為了其中一名下崗工人。
那一年,政府給下崗工人開展了職業培訓,在興趣的驅使下,何竟迅選擇了“中餐”項目。
何竟迅的祖上,是順德大良籍人,對飲食皆有接觸,這對何竟迅往后的廚藝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于是在完成培訓之后,何竟迅便開始給一些公司做員工餐。
到了2013年,何竟迅偶然遇到正在進行全國海選的央視節目《味覺大戰》,于是,他便抱著“試試”的心態去參加。最后,節目組在全國挑選了40人前往北京參加錄制與繼續PK,何竟迅也是其中之一。
這次參賽經歷,對何竟迅“沖擊很大”,他意識到自己“以前不是很懂廚藝的真正內涵”。在參與培訓與正式參賽之后,何竟迅才驚覺,“原來廚藝是一件很深奧的事情,需要更深入地學習;而且,廚師的人品也很重要,做菜如做人。”
何竟迅說,“這是我下崗之后人生最大的轉折點”。
參賽完畢后,回到廣州的何竟迅有所感悟,開始“狂補知識”,看書鉆研各大菜系、打電話請教、到別的城市去學習等漸漸成為他的生活常態,“如果那時候你去廣州的圖書館,一定能找到我。”
彼時,59歲的何竟迅就像在做一項極限運動——明顯有些超荷了。但他覺得,好不容易找到一件“能體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事情,那就應該堅持下去。
實際上,參加完《味覺大戰》之后,就有一家私人會所找到了他,邀請他去做私廚。而到此會所用餐的食客,都是高消費水平的群體,對飲食要求十分高,這也成全了何竟迅在廚藝上的提升。
巧遇分子料理,“大叔”瞬即沉迷
▼
2016年年初,有一天翻閱朋友圈時,何竟迅偶然發現了分子料理這種廚藝,并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之后,他來到現代烹飪技術中心——極客廚房學習分子料理,那時候的他,已62歲了,但他依然保持年輕的心態與學習的精神,并于今年拜黃河大師為師。
在何竟迅看來,分子料理是一種很新的廚藝,“處在廚藝的金字塔尖”,而他自己也是一個很愛創新的人,因此,分子廚藝十分符合他對菜品創新的追求。
為了深入學習分子料理,在學完課程之后,他留在了極客廚房當助理,負責做學員餐。來極客廚房學習的學員,基本是廚師長級別以上的人員,對食物皆有極高的要求,而何竟迅做的學員餐,深受學員喜歡。
極客廚房可謂是何竟迅學習分子料理的家園,在做學員餐之余,他還能經常與來自海內外的名廚交流學習,接觸到全球最新的烹飪思維。
分子料理又名分子美食學,是將很多的烹飪技術成果,用科學的方式去呈現,并用數字精確控制的一項烹飪技術。
“分子料理是一種科學的料理方式,運用精確的儀器對食物進行烹調。”何竟迅舉例道,比如牛舌本身很硬,怎么把它做得好吃呢?只需將處理好的牛舌,拌入香料、醬汁,接著放進真空密封袋里,低溫慢煮九個小時,這樣煮出來的牛舌口感就會很好。
何竟迅認為,這種科學化、標準化的烹飪方法,不但解放了勞動力,也減少了人力消耗,降低了用工成本。但他也同時強調,在實踐過程中要注意,在標準化、科學化的基礎上,要靈活運用。
何竟迅給我們分享了一個深刻的經歷:一般情況下,堂食的牛肉使用萬能蒸烤箱插針低溫慢煮時,針的中心溫度,應設置為56℃。而在為一場晚宴烹制牛肉時,何竟迅也是將中心溫度設置到56℃。
但他卻忽略了,烹制好的牛肉從廚房送到晚宴的地方還有一段車程,牛肉的余溫還會繼續發揮作用。結果當牛肉送到晚宴上時,已經出現過熟的情況。因此,針的中心溫度應結合具體情況設置為52℃。
這件事情讓何竟迅十分懊惱,并從此記住了:在標準化、科學化的基礎上,還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運用。
很多人覺得,65歲的大齡與新穎的分子料理有些格格不入,但何竟迅卻說,“我覺得年紀不是問題”。
讓何竟迅一直堅守的原因,是“分子料理的呈現方式很靈活”,廚師可以根據食材,選擇不同的烹調處理方式,并呈現出不同的效果。比如雙皮奶,以及日常所見的棉花糖,這些都是運用了分子料理的原理,當把這些原理運用到菜品上時,又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態,這種食物狀態的變化與創新的方法,讓何竟迅一直對其有著濃厚的了解欲望。
分子料理有四種常用技術,分別是乳化作用、晶球化反應、液態氮以及低溫烹飪,這些原本應用在科學領域中的技術,已經被轉化為料理界的烹飪手法。
如今,何竟迅仍堅持每周去爬一次山,并經常去外地交流學習,在他看來,廚師的見識很重要。
“我的思維比他們(年輕的廚師)還要先進。”對于自己的創新思維,何竟迅一點都不示弱。
極客廚房一位年輕學員告訴紅廚網記者,“很多廚師之前都沒有見過很多東西,在創作上遇到了瓶頸,但大叔去的地方多,研究得多,能經常給我們不一樣的看法和靈感。”
何竟迅作品:紫蘇奶油小青龍
深耕細作新廚藝,分子料理進中餐
▼
在前不久的第五屆全國分子廚藝烹飪大賽上,何竟迅憑借“金蒜咸檸檬燜白鱔”“香草陳皮紅豆菠蘿雪芭”兩道作品,獲得了中餐組的冠軍。
何竟迅告訴紅廚網記者,拿到冠軍應該是因為“味道”,“這種味道是用分子料理技術結合了本地的食材和本土文化”。
以“金蒜咸檸檬燜白鱔”這道菜為例,主菜是傳統廣府菜的做法,使用煎焗的手法,但在松露醋魚籽上,則運用了分子料理的球化技術,當傳統煎焗的味道與松露醋魚籽相碰撞,就產生了一種全新的味道。而右邊的“檸檬陳皮茶”可以起到解膩的作用,杯中的小魚使得菜品整體的色彩搭配更加靚麗。
金蒜咸檸檬燜白鱔
而“香草陳皮紅豆菠蘿雪芭”這道甜品,是純粹的傳統嶺南風味,但在雪芭的成品上,何竟迅運用了分子料理中的液氮低溫技術,為傳統的陳皮紅豆增添了一份新味之余,也讓其以更新穎的姿態示人。這道甜品,也獲得了大賽中餐組的最佳甜品獎。
香草陳皮紅豆菠蘿雪芭
何竟迅認為,分子料理運用在中餐時,最重要的是要體現出本土的食材與文化,根據食材的烹調方法去選用分子料理的技術,融合成最終的出品。
在何竟迅看來,要將分子料理運用到中餐中,廚師對中餐的制作與對分子料理技術的了解十分重要。
這兩年,分子料理在國內的熱度有所下降,何竟迅告訴紅廚網記者,“因為很多人覺得這只是個噱頭,大多數人都只看到其夸張的呈現,卻沒有真正認識到分子料理的本質與運用。”在他看來,這種遇冷的情況,其實對于分子料理的發展是好事,因為這會讓更多真正有興趣研究分子料理的人留下來。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廚師走出國門,與國際頂級大廚交流,整體帶動了國內廚師的發展。而現今的廚師,對自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管是為人處世,還是才藝能力。“未來的廚師將會是綜合型的人才,菜品就是藝術品。”何竟迅表示。
這一點,在何竟迅身上也有所體現。這兩年,何竟迅還專門向美術老師學習美術,學習空間、光線、色彩、線條等的處理,這一切,都是為了能呈現更好的出品。
何竟迅作品:松露手撕雞
結語
▼
采訪過程中,何竟迅不止一次提到“毅力”,是毅力,讓他在遇到挫折后重新找到出口,并拼搏向上。而這份毅力,正是源于當知青的那段時光,講起那段時光,何竟迅不禁哽咽。
或許,我們只看到65歲的何竟迅在半百的人生路上重新選擇,并發出光芒。但光芒的背后,有多少在黑暗中的堅持與摸索,有多少來自那些艱難往事的勉勵,我們不得而知。
而當那些磨人的往事被掀開時,他又經歷了怎么樣的自愈?
對于面前這位65歲大叔,我們只能表示深深的敬佩。
【何竟迅紅菜】
藏紅花野米燴節瓜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香煎白蟮配干蔥黃油汁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低溫慢煮野生石班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迷迭香辣鮮露爆鮮蝦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咸檸檬炆鮮鮑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紅廚紅菜》往期精彩回顧
唐啟水?
記者 | 趙正玲
本文為紅廚網原創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