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魯菜泰斗王義均:從雜工到一代宗師的傳奇人生
紅廚編輯部 · 2022-04-28 11:37:58 來源:紅廚網(wǎng) 5635
1944年入行,從貧困年代的學藝求生,到承平年代的桃李滿天下,90歲的魯菜泰斗王義均把七十余年的崢嶸歲月,獻給了烹飪,獻給了魯菜。
作者:江流
編輯:王白石
題圖:魯采
4月19日,正值王義均大師90歲壽宴,京城餐飲知名人士、王義均師門弟子代表等齊聚北京,一同慶賀王義均大師福壽綿長、薪火相傳。
壽宴當天,開場大家一起回顧了王義均大師的從業(yè)過程,90年來兢兢業(yè)業(yè)和不忘傳承,成就了王義均大師桃李滿天下。在此,紅廚網(wǎng)也借此機會與大家一同回顧,王義均大師是如何從一名籍籍無名的學徒,成為如今魯菜的一代宗師。
入行:貧困年代的掙扎求存
對王義均而言,魯菜不僅是他立身處世的根本,還承載著他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1933年,王義均出生在老家山東煙臺福山,這是魯菜三大發(fā)祥地之一,當時很多魯菜名師都是當?shù)厝恕?/p>
1944年,年僅12歲的王義均就因為吃不上飯而背井離鄉(xiāng),只身前往北京城。讓他意外的是,當時的北京幾乎全是山東飯館,四處都是家鄉(xiāng)魯菜的味道,就連老家的口音也被帶去北京。
齊魯?shù)卮笪锊⑽锂a(chǎn)豐厚,魯菜源遠流長,一直是北方菜的代表,也早已流行于北京城中。
因為北京城里大街小巷的魯菜館、熟悉的家鄉(xiāng)口音和食物,讓王義均立志成為一名魯菜廚師。
剛?cè)胄校趿x均打下手的時候少,反而伺候掌柜的時候更多,掃地、倒痰桶、伺候吃飯,就連掌柜睡午覺也要站在旁邊扇扇子。
“有電扇不用,要人手扇,胳膊都抬不起來。”王義均在某次采訪中回憶道。
本想咬牙硬撐直到能夠進入后廚的王義均,因為掌柜的折磨累得生了一場大病,結(jié)果被掌柜趕出了門。
△圖片來源:全聚德集團官網(wǎng)
也許是命不該絕,流浪街頭的王義均看到一家名叫“豐澤園”的飯莊在招人,恰巧掌柜也是山東福山人,他因此得了個機會進后廚當學徒。
當時王義均想的是能有一口飯吃,想不到他在豐澤園一做就是70年。
學藝:用誠心打動老師傅
王義均很珍惜這次機會。當年后廚灶臺沒有流動的自來水可以洗勺,為了防止串味,師傅們都是用完炒勺隨手一扔,讓學徒們撿起來磨蹭擦洗,這就是老一輩常說的“蹭勺”。
王義均記得那時每天至少要蹭一百多次,一干就是近四年。很多同期的學徒都在抱怨又苦又累,看不到學藝的希望,王義均卻是一邊偷偷品嘗勺內(nèi)的味道,一邊觀察師傅手藝,心中暗暗記下味型和步驟。
慢慢地,很多師傅發(fā)現(xiàn)了這個小伙子的不同,不但人聰明還好學,閑暇時間也愿意指點他。1949年,中國解放后,王義均被當時人稱“能把死魚改活”的豐澤園切配掌案孫茂舉選中做助手,開始學習切菜配菜,一干又是四年。
在切菜配菜崗位的四年,王義均奠定了深厚的刀功和食材知識基礎。1954年,22歲的他以切配廚師的身份,被派往東德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作為北京餐廳的代表向世界展示中餐技藝。這也是孫茂舉給他設計的畢業(yè)考試,當他順利完成任務回到豐澤園時,孫茂舉便把切配掌案的崗位交給他。
后廚蹭勺當學徒四年,切菜配菜四年,八年后,王義均終于有機會掌勺。
△圖片來源:全聚德集團官網(wǎng)
1955年,王義均被選中參加十大元帥的授勛宴會的烹飪工作。當年條件不好,油只能盛在泥盆當中,王義均在制作炸烹大蝦時,意外發(fā)生了。
當時,王義均剛將炸過大蝦的熱油從鍋里倒回泥盆,正當他打算把泥盆拿開灶臺時,泥盆底部直接掉了,油倒了出來,部分熱油甚至濺到了他的腿上。
王義均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說道:“當時也不知道疼,反正就是傻了一會兒,又立馬投入工作,直到宴會結(jié)束才感到鉆心的痛。”
這次接待工作,讓豐澤園的師傅們看出王義均對工作的用心以及對烹飪的赤誠之心,之后新中國首批特級廚師牟長勛、王世珍先后將他收為徒弟。
牟長勛是當時豐澤園掌灶廚師,擁有幾十年的烹飪經(jīng)驗,制湯技術更是一絕。王義均在師父的口傳身授下,刻苦鉆研,僅用3年時間就迅速掌握了魯菜的烹調(diào)技法,制湯技術更是深得牟長勛的真?zhèn)鳌?/p>
王世珍同樣是當年享譽業(yè)界的烹飪大師,第一道教給他的菜就是蔥燒海參。而蔥燒海參,正是王義均日后被譽為“海參王”的拿手絕活。
承前:融會貫通不守舊
蔥燒海參本就是豐澤園的名菜。與別地會用大料等輔料增香不同,豐澤園的蔥燒海參只靠蔥油賦予海參濃郁的香氣,以及傳承幾代人的秘制海參汁。
△圖片來源:豐澤園飯店公眾號
1971年王義均接過師父們的棒,主持整個豐澤園的廚房工作,繼續(xù)深耕魯菜烹飪。
豐澤園本就是國家領導人接待外賓會選擇的飯店之一,王義均曾多次成為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宋慶齡等國家領導人設宴款待外國貴賓時的主廚。
為了順利完成接待任務,王義均會想辦法創(chuàng)新,研發(fā)適合外賓口味的新菜品。蝴蝶戲牡丹、 云片牡丹、 七星猴頭蘑、水仙玉筍等多種高級菜肴,就是他和同事們一起研發(fā)的,得到了包括西哈努克、田中角榮、基辛格、布什等外國政要很高的評價。
△圖片來源:截圖自視頻資料
1983年,第一屆全國烹飪大賽上,王義均憑借蔥燒海參、清炒鮑貝、芙蓉雞片、燴烏魚蛋湯、冷菜拼盤雄鷹展翅五道作品,擊敗了來自全國的83位名廚,成為本次大賽上唯一一個同時斬獲冷拼、熱菜雙項金牌獎的廚師,獲得“全國最佳廚師”稱號,從此一鳴驚人。
而這道得獎的蔥燒海參就是經(jīng)過王義均改良的。他在傳統(tǒng)海參汁中加入了新鮮的蔥蒜,為海參增加了一種特別的香氣。比賽結(jié)束后,豐澤園順勢推出這道改良后的蔥燒海參,并迅速成為店里的“爆品”。據(jù)了解,當時豐澤園一年單賣蔥燒海參的流水就達到一千三四百萬。
此后,除了繼續(xù)主持豐澤園的出品工作外,王義均還先后遠赴日、意大利、美國、新加坡等國家傳揚廚藝,讓中餐走向世界。
精通魯菜的他,還會在發(fā)揚魯菜風味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廣泛吸收川、粵、淮揚等菜系的精華,大膽創(chuàng)新改革。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他的作品——清蒸珍珠魚就名噪一時。
△圖片來源:全聚德集團官網(wǎng)
此外,王義均還會結(jié)合經(jīng)驗,推陳出新。比如由他獨創(chuàng)的油潑技法和拔絲技法,前者能幫助廚師在烹飪過程中最大程度地保持食材的鮮、爽、脆、嫩,后者則給不少廚師啟發(fā)研發(fā)出各式甜而不膩、口感豐富的拔絲菜。當時,這些新菜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就連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吃過也贊不絕口。
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鉆研廚藝,又不墨守成規(guī),王義均做的魯菜漸漸自成一派。2002年,王義均榮獲“國寶級烹飪大師”稱號;2006年,又被商務部評委全國十大“中華名廚”之首,已然成為享譽廚界的“魯菜泰斗”。
啟后:周總理的一句囑托
烹飪手藝的傳承,是一代接一代。王義均先后師從名廚牟長勛、王世珍、鄭福祥、郭友忠、孫懋峰、朱家德、王明禮、鄒積晨,他將老一輩的手藝繼承下來,并通過數(shù)十年兢兢業(yè)業(yè)的付出,將魯菜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但他始終不忘要做好手藝的傳承。
這源于數(shù)十年前周總理對王義均的一句囑托。
△圖片來源:餐飲世界資源庫
那次,周總理在豐澤園接待外賓,席后循例會有與廚師見面的環(huán)節(jié)。周總理見到當時負責接待的王義均,對他說:“你好,王師傅,你辛苦了,你要帶徒弟喲。”
周總理的話,王義均一直銘記在心。于是,在成名之后,他便開始收徒。王義均收徒的標準很簡單,只有一個要求“任勞任怨,干廚師這一行,就得愛這一行”。
王義均認為,對于一名廚師來說,學會做一兩道菜很容易,但如果說學精、學透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需要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沉淀,堅守初心、鉆研食材和烹飪技法,才能成為一名好廚師。
“特別是魯菜廚師,要求對各種食材一年四季的特性都要掌握,就像香菜是霜降后最好味,白菜要入窖一段時間方能入菜,這些細節(jié)都需要在實踐中慢慢揣摩。”
△圖片來源:全聚德集團官網(wǎng)
王義均還記得,自己的徒弟之一、如今的魯菜大師屈浩,當年剛?cè)胴S澤園時就特別勤奮,很快就被升為小組長。做廚師時間長就會累,屈浩會在大家都疲憊時主動承擔更多的工作,正因為刻苦肯干,才練就今天的手藝。
如今,王義均的弟子大多已成為烹飪界的名廚翹楚,如尹振江、史連勇、王富強、屈浩、安萬國、于鐵柱、董振祥、尹親林等,已經(jīng)是京城魯菜乃至北方菜系的中堅力量,也收了自己的徒弟。
而王義均也完成了周總理的囑托,將魯菜手藝發(fā)揚光大,并桃李滿天下。
結(jié)語
在王義均大師的90壽宴上,作為徒弟代表的大董董振祥在臺上致辭,他說:“在師父九十壽辰的宴會上,我有一點感想,就是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作為中國烹飪行業(yè)的開拓者、踐行人,他為中國烹飪事業(yè)執(zhí)著一生,踏踏實實做一個匠人,是繼承創(chuàng)新中國烹飪的楷模。他平凡又偉大,讓別人快樂,自己更加快樂,以他的人格魅力感召我們不斷向前。”
祝愿步入“90后”的王義均大師福壽綿長,師門傳承永續(xù)。
△圖片來源:魯采
參考資料:
《桃李滿天下 這位國寶級烹飪大師90歲了》,中國烹飪雜志;
《王義均:持之以恒 與時俱進》,中國烹飪雜志;
《王義均:魯菜從未沒落》,餐飲世界資源庫;
《「中國風」魯菜泰斗王義均:從小雜工到一代宗師》,中國新聞網(wǎng)。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