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探全國山野火鍋,我發現4個新變化
大龍 張冬 · 2025-08-26 16:28:12 來源:火鍋餐見 302
如今,餐飲行業“店均”山野!
從三出山、山緩緩不斷裂變,再到大龍燚、季季紅等巨頭紛紛“爆改”山野風門店,就連商場招商都默認開店必占山野。
可當人人都做山野,賽道內卷到極致后,如今的山野火鍋到底在玩什么新花樣?為此,火鍋餐見探了多家山野風門店。
山野火鍋殺向人均60 平民化成新賽道
不是云南去不起,而是山野火鍋更有性價比。
乘勢而起的山野賽道,正橫掃各線城市,也有山野火鍋正在“磨刀霍霍”走向下沉。然而,山野火鍋們內卷2年后,火鍋餐見發現,他們出現了4個演化方向:
1、打造“山野≠貴價”新優勢
早期山野火鍋因場景投入大,大多被迫走上中高端路線,如今以性價比、質價比的山野火鍋正創出一條新路。
最近,火鍋餐見探店了鄭州的坎姐鮮貨火鍋,這家主打山野露營風的門店,充滿細節,山野食材上墻展示,門店圍滿石材、綠植,讓顧客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主打鮮貨
產品上,門店菜品均價29元,云南山野菜自助不限量,用山野食材平價化的思路,將客單價壓至60-70元。此外,目前線上還有12.8元現撈活蝦、10元一份的現切雪花牛肉等引流菜品,頗具性價比。
現今,坎姐們正用平價食材撕下山野 “貴價” 標簽,憑借親民的菜品價格、不限量的山野菜與引流單品,讓山野火鍋從高端轉向性價比這一新優勢。
2、從 “酸辣鮮” 風味到供應鏈,打造護城河
在北京餐飲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望牛滇·云南酸菜牛肉火鍋憑借風味差異與供應鏈優勢脫穎而出。
◎望牛滇的酸辣鮮風味
火鍋餐見在探店中發現,該品牌的風味是其競爭力的關鍵,門店采用酸菜與酸蘿卜絲成就獨特酸香鍋底,搭配空運到京的高原黃牛肉,肉質鮮嫩低脂,形成“酸辣鮮”的差異化味覺記憶。
◎菌菇拼盤
此外,背后依托北京新發地供應鏈優勢,直連云南產地實現定制化采購,以及倉儲物流體系的搭建,確保從田間到舌尖的安全可追溯,達成安全、價格與質量的可控。
店面升級后,新的山野場景與健康食材結合,既滿足北方消費者對地域風味的追求,又以供應鏈效率成本優勢,成為滇系火鍋在京破局的典型樣本。
3、場景溢價,從吃飯到“進山療愈”的情緒消費
此前,有火鍋同行打卡了鄭州的野菜青·云南酸菜火鍋·云貴川Bistro,其優勢在于切入地域特色賽道,將云南酸菜火鍋與云貴川小酒館風格進行創新融合,精準捕獲年輕消費群體對酸辣味型及社交氛圍的需求。
門店以云南野菜與酸菜鍋底構建風味壁壘,多種高原牛肉、七彩土豆、金耳等特色食材搭配薄荷葉裹肉的土著吃法,形成酸辣鮮的差異化味覺記憶。
此外,通過原產地食材供應鏈強化產品差異化,以火鍋+Bistro組合提升夜間消費頻次與客單價,在細分賽道中形成稀缺性。這種模式有效利用特色餐飲和體驗,展現出火鍋餐飲業態跨界融合的更多可能。
4、鮮野才是 “殺手锏”,客單價 130 + 仍有人為 “鮮” 買單
當大家都在拼場景、拼價格時,有品牌反其道而行之,把 “鮮野食材” 當成核心競爭力,畢竟,消費者最終買單的是味道。
蘑界·野生菌火鍋的做法是,不拼場景花哨,而是聚焦野生菌專門店賽道,主打高原野生菌土雞湯底,用的是非遺墨脫石鍋,煮的是從云南空運來的野生菌,每一口都突出 “鮮”。
雖然客單價超過 130 元,但消費者愿意買單。線上評價里滿是 “鮮到上頭”“第一次吃這么鮮的火鍋”,甚至有人專門為了嘗鮮跨省打卡。
場景會過時,價格會被卷,但“鮮掉眉毛”的食材永遠有市場。
就此來看,當“人均山野”成為餐飲新常態,加之突出性價比、供應鏈、情緒消費、鮮野食材等做法,讓山野之戰迎來新戰場。
戶外經濟催生下的“山野風” 究竟會吹向何處?
戰場已經轉移,接下來,怎么打?
一個業態的出現,總與時局趨勢和消費行為相關,所以,要預知未來,一定要了解業態的來時路。山野火鍋也不例外。
傳統餐飲多在室內,即便出室也多為外擺,諸如馬路火鍋、天臺火鍋之類,多以門店為中心往外擴散幾步路,一旦去到山野之地,那就要牽扯到戶外,所以,山野火鍋的發展與戶外經濟密不可分。
戶外經濟的第一個階段是在2000年前,彼時,國外的戶外經濟傳入中國,引大眾競相模仿,加上國家推動(1960年我們首次登頂珠峰,奠定戶外運動的專業化基礎),戶外經濟萌芽,反映到餐飲上,則是各地出現零星的“農家樂”。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全力奔跑,千禧年加入世貿組織后更是開足馬力,在快節奏生活下,雖然曙光在前,但壓力和焦慮也困擾著大眾,于是,2009年《全民健身條例》頒布,呼吁大眾健身,關注健康。
在第二階段,“到城外尋一處山野之地修心療愈”,成了很多人日常的生活方式,農家樂走向頂峰,就連室內的餐廳、火鍋店也開始增添古樸的農家元素,像巫溪壩壩火鍋,地處大巴山腹地,食材多為當地農人種植的時令果蔬,客人有時還能直接到農戶菜園子里采摘,火鍋店將院壩正中心的3棵黃葛樹樹干合起來搭建小舞臺,聘請駐唱烘托氛圍,客人也可登臺互動,充滿鄉村特色。
2019年,戶外用品的市場規模達1971億元,較2014年翻倍;2020年黑天鵝飛來,戶外經濟進入第三階段,消費心理也與過往不同。
大眾經常囚步在室,對戶外則充滿向往,于是,庭院火鍋、公園火鍋、圍爐煮茶等開始受到關注,另外,大眾對健康的關注程度,也催生出鮮牛肉火鍋、鮮貨火鍋、雞煲火鍋、粥底火鍋等一大批聚焦“鮮物與養生”的火鍋品類。
酸湯火鍋因2023年的貴州村超而風靡全國,長期以來,高成本的牛油鍋底讓買賣雙方都很為難,貴州的酸湯與云南的酸菜,成了行業的救星。
快速發展兩年的云貴火鍋,帶動了云貴菜和山野風,隨便去大商場,總能看到幾個山野風的餐廳,甭管賣什么菜,場景裝修多半會有“茂林修竹、花木掩映”。
黑天鵝飛走的3年,隨著大眾未來形勢的預判,一部分人傾向保守消費,多儲蓄以抗風險,一部分人則更愿意活在當下,愿意將錢花費在身心愉悅和情緒療愈上,像寵物經濟周邊、心靈療愈課、外出旅行團,在這幾年爆火。
不難判斷,山野火鍋接下來的走勢,一定會往“健康、療愈、特色、不貴”的方向去。
對于戶外經濟,國家和城市都在布局(目的為拉動內需),山野火鍋要做的,是順應趨勢、順應消費心理,大眾對未來焦慮、擔憂和迷茫,需要被治愈和疏導,當然,唯有治愈情緒,才有價值,擺幾盆花種幾棵竹子弄點云貴食材之類,只是初級,要觸及療愈,還得繼續深入。
舉幾個例子。云味集·牦牛肉野生菌火鍋,用納西族傳統小院建筑風格,還原云南鄉村院落風貌,并提供酥油茶、香格里拉啤酒等民族飲品,服務融入納西族待客禮儀,主打的牦牛肉和野山菌,也與品牌定位很合。
同在麗江的田村酸湯牦牛肉火鍋,酸湯鍋底采用納西族傳統發酵工藝,融入藏族草藥配方,牦牛肉現切現煮,搭配農家腌制的酸菜,也很有特色。
像李老頭地攤火鍋,復刻貴州地攤市井場景,矮木桌、小馬扎,竹編燈籠和蠟染布飾營造鄉村氛圍,鍋底使用貴州畢節豆豉、遵義辣椒現炒,提供煙熏臘豬腳、安順黃牛肉等貴州直供食材,還會提供提供貴州特色冰漿(玫瑰醬+糯米)作為解辣甜品,山野風、地攤風與鄉村風的混搭,感覺很奇異。
還有昆明新興品牌“鲊孃自助舂舂雞”,同一品牌開兩個品類,一是傣料現舂鍋底(自助餐形式),一是傣料酸湯火鍋(傳統火鍋形式),二者都主打酸湯,搭配山間翠竹雞、野生菌菇,風味特色明顯;門店設計上,融合山野花園與傣式竹編元素,且70%消費者為年輕女性;窄門餐眼數據顯示,此品牌從去年11月起勢,至今已有60家門店。
山野火鍋須深挖本地化、特色化、民族化。
最后
山野火鍋已經成風成勢,要想做更好,還應洞察需求,持續“鉆井”。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里寫,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意思是,當統治者面對老百姓、當領導面對員工、當商人面對消費者時,最好的(管理、互動)狀態是順其自然、順勢而為,其次是因勢利導、疏通情緒,再其次,是教育他們,再其次,是用規章制度來約束他們,下下策,則是與民爭利。
千年前的經商邏輯,同樣適用當下的山野火鍋。
本文轉自:火鍋餐見;作者:大龍、張冬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