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門到尖沙咀:內地茶咖香江往事
蒙嘉怡 · 2025-08-25 18:00:57 來源:壹覽商業 273
導讀:港奶退潮,大陸茶咖過江。
如果你在世界上找一個自由市場,最好的例子就是香港。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內地與香港進出口貿易額為1605.89億美元,同比增長11.4%。其中,內地從香港進口約103.03億美元,同比增長21.3%;內地向香港出口約1502.86億美元,同比增長10.8%。
香港的吸引力遠不止貿易。香港特區政府投資推廣署數據顯示,從2023年1月到今年上半年,協助逾1300家企業在香港開設或拓展業務,其中,內地企業表現最為活躍,達630家,占比近半。
這種經濟活力不僅體現在大宗貿易上,更在細微處激烈上演,以喜茶、蜜雪冰城、庫迪、瑞幸為代表的大陸頭部茶咖品牌,也爭相涌入這座常住人口約753萬、陸地面積僅約1110平方公里的國際都市。
港式奶茶的興衰沉浮
在探討大陸茶咖品牌攻港之前,有必要回顧香港的本土奶茶文化及其在內地的沉浮歷程。
港式奶茶的源頭可追溯至英式奶茶,經本地化改良后,于19世紀發端于香港石板街。在英殖時期的艱苦歲月里,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港人,為補充體能,加大了奶與糖的比例,由此塑造了港式奶茶濃、醇、甜的獨特風味。
港片黃金年代,茶餐廳成為無數經典場景的背景板。在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中,梁朝偉和張曼玉便常在茶餐廳約會,港式奶茶成為兩人情愫的見證,也承載了內地人對香港文化的想象。
1997年香港回歸后,港式奶茶隨茶餐廳文化進入內地市場,卻始終不溫不火。彼時,大陸消費者的味蕾被臺灣珍珠奶茶牢牢占據。從80后到00后,校門口的珍珠奶茶店承載了幾代人的青春記憶。
轉機出現在2010年前后。臺灣奶茶業接連遭遇金融危機沖擊和“塑化劑”食品安全風波,重創消費者信心,臺式奶茶熱潮隨之退卻。借此窗口期,桂源鋪、米芝蓮、廣芳園、大通冰室等港式奶茶品牌進入大陸視野,推動該品類走向大眾。據桂源鋪創始人鄭志禹估計,在2011至2015年期間,全國誕生的港式奶茶品牌有幾十個,開店數量將近1萬家。
但是,隨著規模化拓展及市場化運作,港式奶茶暴露了諸多短板。
彼時,港式奶茶在大陸是一個新品類,原料供應、設備研發、器具配套等均落后于成熟的臺式奶茶體系,產業鏈薄弱。同時,制作技藝依賴茶餐廳“師徒相傳”模式,導致產品口味和品質難以統一。更關鍵的是,各品牌急于開放加盟,管理能力卻未同步提升,加之快招公司攪局、山寨店泛濫,嚴重損害品牌形象,市場亂象叢生。
就在港式奶茶遭遇瓶頸之際,一股新勢力悄然崛起。2012年,廣東小伙聶云宸在江門九中街開了一個小小的“皇茶”,2016年更名“喜茶”;2015年,從事IT行業的彭心辭掉工作,在深圳商超開了第一家奈雪の茶,首創“茶+軟歐包”的模式。
憑借優質茶葉、新鮮水果、鮮奶的使用,更豐富的產品線、更高的顏值與品質,以及資本的強力助推,以喜茶、奈雪為代表的新茶飲品牌2016年起迅速風靡全國,成為大眾的新寵。
新勢力的強勢崛起,對尚在發展中的港式奶茶形成了劇烈擠壓。港式奶茶品牌廣芳園創始人楊希龍曾透露,彼時的擴張速度從高峰期的30%~40%跌落至10%。曾風光無限的大通冰室、地下鐵、米芝蓮、桂源鋪、樂堂口、廣芳園等品牌,在幾輪迭代與市場洗牌后,光環逐漸褪散。
當羽翼漸豐的大陸茶咖品牌積累了足夠的資本、經驗與品牌勢能,它們目光所及的下一個戰略高地,自然是港式奶茶的“大本營”——香港。一場角色反轉的“攻港”行動就此上演。
大陸茶咖的立體作戰圖
作為市場新貴,大陸品牌進軍香港的步伐緊鑼密鼓。據茶咖觀察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有25家茶咖品牌將觸角伸向香港,在當地開出上百家門店。綜觀其布局,選址策略各有側重,既貼合區域消費特征,更折射出不同的市場定位與戰略野心。
以喜茶、霸王茶姬為代表的頭部品牌,憑借高端品質與品牌勢能,選址優先鎖定能體現品牌調性的核心商業地標,他們的首店及旗艦店,主要放在尖沙咀。
尖沙咀,古稱“香埗頭”,曾是東莞香木的集散地,因地形如尖角沙灘而得名。1860年《北京條約》后,這里逐漸從漁村蛻變為香港的繁華心臟。作為交通樞紐,它坐擁高鐵、港鐵、郵輪等多維交通網絡;作為文化地標,星光大道、1881 等景點濃縮中西交融的風情;作為商業核心,海港城、K11 MUSEA 等商場聚集 LV、Gucci等國際品牌。
品牌落子于此,主要是通過“與奢侈品牌同場”強化高端認知,同時借助地標流量觸達全球游客。霸王茶姬將香港首店放在K11 ART MALL藝術空間,與國際奢侈品牌為鄰,開業當天,系統排隊人數一度超過1000人,兩天賣出1萬杯;去年12月,出海進程一直慢吞吞的瑞幸在香港連開五店,包括一家尖沙咀的門店;喜茶LAB店也放在K11 MUSEA。
從尖沙咀向北延伸,貫穿旺角、佐敦、油麻地的彌敦道,是香港都市文化的重要標志。這里商鋪林立、霓虹閃爍,大多走中端親民路線,面向年輕消費者,檸濛濛手打檸檬茶、蜜雪冰城、茶大椰就將自己的香港首店放在了彌敦道,以此快速滲透香港大眾消費市場。
順著彌敦道往北,便進入極具老香港風情的旺角。密布的舊樓、狹窄的街道,不論白天黑夜都充滿喧鬧活力,這里既是港片經典場景的誕生地,也是網紅餐飲的聚集地。旺角豉油街更是被戲稱為“檸茶街”,短短百米內聚集了茶救星球、林香檸、檸季等至少7家內地茶飲品牌,形成集群效應,強化內地檸檬茶在港的品類認知。
盡管油尖旺繁華無比,但維港南側才是香港真正的金融與行政核心,賽馬會、港交所、匯豐銀行總部、特區政府等真正的“大單位”都分布在狹小的香港島。
這里顯然是白領的天下,而咖啡是白領普遍青睞的飲品。于是,當茶飲品牌爭奪尖沙咀的同時,咖啡品牌的香港故事也濃縮在了中環和銅鑼灣。極海數據顯示,香港中環的咖啡店密集指數達347,這意味著,在不到0.8k㎡的區域分布了近350家咖啡店。
2023年1月,Manner選擇銅鑼灣作為香港首店所在地,同年10月,庫迪挑選了最繁華的地帶,將香港首店放在上環,沒過多久,又在中環開設了一家新店,距離港交所只有一個街區。瑞幸的路子走得更加穩妥,直到去年年底,才開始試水香港市場。
不過,受限于狹小的陸地面積和有限的人口規模,香港茶咖市場的總量是有限的。對于大陸品牌而言,香港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其作為國際化“跳板”的戰略意義。
香港的獨特價值
大陸茶咖品牌競相涌入香港,絕不僅僅是為了爭奪本地有限的飲品市場份額。其背后,是對香港所蘊含的、超越本地市場的多重獨特價值的深刻洞察,這些優勢共同構成了香港難以替代的戰略地位。
首先,香港與內地共享同樣的語言文化,同時,其與國際市場深度接軌的成熟商業環境,為內地企業提供了理解和適應國際規則、標準與商業慣例的理想平臺,是海外業務拓展的絕佳“練兵場”。
其次,從地理位置看,香港位于亞洲的中心,是連接東西方的重要樞紐,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貿易中心的定位令其在商業法規、國際貿易等方面優勢成熟,一向是國內外企業設立管理離岸貿易和區域總部的優先選擇地。
并且,香港面向內地的人才政策更為靈活。如通過香港優才計劃、高才通計劃等方式取得香港居民身份的內地居民,不影響其內地社保繳納,有條件者可申請回內地定居等。數據顯示,2023年就有約7萬獲批人才抵港,為企業在港運營提供了人才支持。
最后,疫情期間,香港餐飲業受重創,大量食肆結業或停業,導致商鋪空置率上升,租金大幅下調,顯著降低了大陸品牌進入的門檻和成本。據中原(工商鋪)統計,2025年5月份商鋪市場共錄得約309宗租賃成交,成交金額則錄得約2890萬元,按月分別下調約6.9%及21.3%。
綜合來看,對于大陸茶咖品牌,香港遠不止是一個新的營收增長點,更是一塊試驗田。在這里,品牌可以接觸到不同的消費者群體、了解不同的消費習慣和需求、測試不同的營銷策略和產品創新方向。
而香港高度成熟的市場環境和國際化的商業氛圍,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海外業務拓展平臺。成功立足香港,能顯著提升品牌的國際形象和知名度,吸引國際投資者和潛在合作伙伴的關注,為后續更廣闊的全球化布局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語
然而,“攻港”之路并非一片坦途,現實挑戰不容忽視。
喜茶在2018年就進軍香港,經歷了很長一段的蟄伏期,在2023年重新恢復開店,不過目前其香港門店總數仍為11家;2023年進駐旺角的“檸濛濛手打檸檬茶”因成本問題、業績不理想等現實,僅短暫經營一年;奈雪的茶在2019年進入香港開店,目前也僅有1家門店。
香港作為高消費的購物天堂,其租金、人工等運營成本明顯高于內地。以霸王茶姬為例,同樣是招聘奶茶店店員,其在上海給出的薪酬為6-8k,但在香港,這個數字變為了15-18k,至少翻了兩倍;另據媒體報道,蜜雪冰城旺角銀行中心廣場店面積60平方米,月租20萬港元。
這意味著,品牌必須實現極高的單店盈利水平才能生存。此外,香港本地茶飲文化深厚,港式奶茶、臺式奶茶品牌根基牢固,國際咖啡品牌同樣云集,競爭并不比內地小。
這些現實考驗著大陸茶咖品牌的資金實力、精細化運營能力、供應鏈韌性,而能否將香港的經驗與教訓有效提煉,并轉化為面向更廣闊全球市場的競爭策略,將是決定這些過江猛龍能否真正騰飛的關鍵。
本文轉自:壹覽商業;作者:蒙嘉怡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