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又推新品類,把特調風吹進茶飲
李彥 · 2025-09-01 11:48:46 來源:茶咖觀察 279
導讀:芭樂雪毫茉王成銷量榜首,喜茶如何把“茶”做回主角?
近日,新茶飲行業陸續發布半年報。整體看,頭部的茶企仍能保持增勢,但中腰部品牌過的并不順利。據壹覽商業統計,2025上半年,26個新茶飲品牌門店規模整體增長0.74%,近乎停滯。受外賣大戰影響,消費者對一杯茶飲的預期價位還在下降。
不少茶飲品牌為了尋找新增長,紛紛跨界做輕食、早餐、酸奶等業務,產品矩陣越來越分散,“茶”這一原本的核心價值反而在喧囂的賽道里逐漸被稀釋。
反觀整個飲品行業,一股“特調”風潮正興起。從酒吧里的雞尾酒,到精品咖啡店的創意拼配,消費者開始追求更具差異化、體驗感與品質感的飲品。
在上海、杭州等城市,越來越多的小眾咖啡館和茶館將“特調”作為招牌。有人在社交媒體分享自己的體驗:“隨手在地圖上找到一間咖啡館,被水果特調美式吸引。點了紅心芭樂美式,咖啡的醇厚和果香的清甜竟意外和諧,連泡泡都好吃,喝完還覺得腦海里有音符跳動。”在小紅書,“萬物皆可特調”成為流行話題,私人特調教程層出不窮。甚至連王老吉這樣的傳統品牌,也開始嘗試與咖啡品牌做特調聯名。
特調不再只是酒或咖啡的專屬,而是年輕人理解飲品、表達個性的全新方式。就在這一趨勢下,喜茶率先打出“特調”新品類,于近期推出「茶特調」系列。
年輕人需要一杯特調
“特調”這個詞最早來自酒吧文化。調酒師會以某一種酒為主角,再加入果汁、香料、糖漿等不同元素,讓這杯酒擁有更豐富的層次和新的口感。
后來,這種邏輯被咖啡行業繼承。世界咖啡師大賽(WBC)里有一個項目就叫Signature Drink,中文常被翻譯成“特調咖啡”。顧名思義,這是一杯能代表咖啡師風格的作品:以濃縮或手沖為核心,再融入果汁、酒精或奶泡的處理,創造出讓人“一口就能記住”的體驗。
好的特調咖啡有三個特點:香氣清晰、風味有層次、回味綿長,同時不會掩蓋咖啡的主體。比如柚子美式,把豆子原本的果酸放大;桂花Dirty,則在醇厚濃縮中加上一抹清甜花香。這些風味設計讓人喝起來直觀易懂,不需要繁瑣的品鑒,就能感受到與眾不同。
為什么特調會流行?在酒飲世界,它是社交的符號,代表個性與新奇;在咖啡行業,它成了精品小店突圍的利器。相比大連鎖靠規模賣穩定口味,小店用一杯富有創意的特調,迅速抓住年輕消費者的注意力,滿足他們對差異化和體驗感的追求。
這種邏輯在茶飲領域同樣適用,年輕人會一直期待喝到更精致的風味、更獨特的組合。茶本身就有香氣、回甘和豐富的變化,用“特調”的方式來重新表達茶,不僅能放大它的個性,也能賦予茶飲更多層次。
在這股趨勢之中,喜茶率先行動,嘗試把“茶特調”打造為一個新品類。與小店的嘗鮮不同,喜茶希望以自身的研發和供應鏈能力,把特調邏輯真正帶入茶飲。
「特調」,以茶為主角
今年8 月,喜茶正式推出全新品類「茶特調」,據悉,首款產品「芭樂雪毫茉王」一經上市,即占據了全國門店銷量榜首。它選用喜茶自研定制的九窨雪毫茉王作為茶底,再疊加鮮榨芭樂果汁與牛乳調和。頂部覆蓋的芭樂云頂質感綿密,增加了層次和觀感,使整杯飲品既飽滿又輕盈。
緊隨其后,「黃皮九窨茉王」上線喜茶·茶坊部分門店。這款產品延續九窨雪毫茉王的清爽甘醇,卻在風味上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線。黃皮與蘋果的雙重果汁帶來明亮的酸甜感,而最后淋上的抹茶茶湯,則為飲品增添一抹輕微的清苦與回甘。
精品咖啡中的“特調”往往以濃縮或手沖為核心,再疊加果汁、酒精或奶泡,強調的是咖啡的主體不被掩蓋,而通過結構化設計獲得層次感。喜茶的「茶特調」有著同樣的思路,但與咖啡不同的是,茶底本身具備的花香、回甘與多樣產區等特性,在與果乳等元素的搭配融合中反而容易失去焦點。
喜茶兩款「茶特調」新品的共性在于,均凸顯了“茶”作為主角的研發邏輯。與市面上流行的“堆料式”果茶或奶茶不同,喜茶在「茶特調」中選擇以高品質茶底為風味核心,再通過果汁或乳品等元素拼配放大茶的表現力。
能夠以茶為核心進行研發的背后,是喜茶多年來在茶底領域的積累。從經典的金鳳、綠妍、嫣紅到四季春等,后來又陸續引入奇蘭、鴨屎香單叢、鐵觀音等超40 款傳統名優茶。
這些茶基底都有著喜茶深度介入后的嚴格工藝標準。按照喜茶的介紹,九窨雪毫茉王以“50%芽頭、50%一芽一葉”的采摘與用料標準,每斤茶需要加入5500 朵重瓣茉莉花窨制九次,這一窨制次數超過了常規的茉莉花茶窨制工藝。在此標準下,茶底香氣和口感特征才更為穩定,也因此在與果汁、乳品或抹茶的拼配中仍能保持清晰的主體。
值得注意的是,喜茶還在新品中引入了茶底濃度和種類的客制化選擇。消費者不僅可以在“輕茶”和“濃茶”之間自由選擇,還能在九窨雪毫茉王和綠妍等不同茶底之間切換。
整體來看,目前喜茶的「茶特調」產品中由茶底提供骨架,有果汁與乳品負責調性,也有抹茶收束余韻,就連在消費者側,也把茶的體驗選擇交由對方,每一個元素都在圍繞“讓茶更突出”而設計。
喜茶還能給我們帶來什么驚喜?
喜茶推出「茶特調」,延續了其一貫的創新基因。
去年,喜茶的「超級植物茶」成現象級品類,引領全行業刮起了果蔬茶的風。進入今年,喜茶仍在不斷拓展產品的差異化邊界,其中可以看到:
3 月,喜茶推出「龍井·芝士糯糯」,以定制的雪芽蕎麥龍井作為茶底,煥新傳統龍井的飲用方式,并一度在下架后因消費者呼聲再次回歸;4 月上線英德紅茶系列,將這一嶺南經典茶種帶入新茶飲;5 月,喜茶先后推出「江邊里·芝芝柑普」與首款咸乳茶「芝士咸酪藏茶」,分別推動柑普茶與藏茶進入更廣闊的市場;7 月,以“三倍厚抹”為代表的抹茶系列因為Lisa在全球引發一抹消費熱潮。
圍繞“茶”這一元素,喜茶做出的探索呈現出這幾個特征:
首先,始終緊扣“茶”這一核心,不論是柑普、龍井,還是藏茶與抹茶,背后的邏輯都是讓茶在現代飲品中獲得新的表達方式,也是對消費者重新感知茶本味的再探索。
其次,喜茶在研發中大膽探索了更多區域的茶原料。青柑普洱、英德紅茶、藏茶,背后都有深厚的地方文化積淀。喜茶將這些原料帶入全國市場,不僅是口味層面的創新,也在推動區域茶文化的普適性拓展。
最后,在產品結構與體驗層面,喜茶不斷嘗試突破。從芝士糯糯的質構實驗,到咸乳茶的茶乳重組,再到「茶特調」的出現,不同產品的研發邏輯踐行了喜茶對差異化的堅持。
整體來看,喜茶的研發路徑并非依賴單一爆款,而是通過“茶本位”的長期路線,將不同產地、不同文化、不同結構的探索串聯起來。
從超級植物茶開啟果蔬與茶的結合,到春季的龍井系列讓傳統名優茶煥新,再到藏地系列的地域靈感和抹茶風潮的引領,直至最新推出的「茶特調」,喜茶以茶為核心,逐步搭建起一個多維度差異化的品類矩陣。而依托全國門店網絡,這些更年輕化、新形態的「茶」,又能被快速規模化,從小眾趨勢轉化為大眾選擇,讓“茶”重新站回飲品的舞臺中心,并為新茶飲行業提供新的產品可能性。
本文轉自:茶咖觀察;作者:李彥
寫評論
0 條評論